
苏州,除了是评弹的故乡外,还是我国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于是,与评弹有博物馆一样,建立一座昆曲的博物馆,又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苏州昆曲博物馆,与评弹博物馆同在一条中张家巷内。它所在的地方,前身为“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其于光绪五年(1879年)由山西寓苏晋商集资共建,是苏州历史上众多会馆、公所中现存最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还有堪称苏州地区最为精美的古戏台,于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全晋会馆,见其门厅临街而筑,庄严轩敞,有点旧时衙门的感觉。入内,石库门戏楼巍峨高启,东、西两侧有厢楼连接延伸,形成一个空旷的场地。其南,紧贴戏楼,为古戏台。飞檐翘角,富丽堂皇;其北,石台之上,为正殿。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西部另有花园,厅堂亭廊,湖石假山,花木扶疏,景致幽雅。让参观的人们,在移步于众多珍贵的,丰富多彩的展品前,领略昆曲艺术的无穷魅力后,还能徜徉在花园中,享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雅趣。
在里面一圈走下来,我感到,苏州昆曲博物馆能设在其内,可谓是一种绝配。




步入展厅,辟面就是一尊古代人物雕像,原来是明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魏良辅。因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享有“曲圣”之称。雕像两侧,各有四大幅国画,分别画着沈璟、汤显祖、徐渭、梁辰鱼、李玉、李渔、孔尚任、洪昇的形象,那真是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啊。




昆曲,原名“昆山腔”,
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早在元朝末期(十四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范畴。它文辞典雅、曲调优美,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来的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师”、“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关于昆曲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我们可在昆史厅中看个明白。其以史为纵,以人物、作品、事件为横,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并在作品厅中展示了馆藏珍贵脚本,包括木刻、石印本、抄本以及数以百计的昆曲艺人抄本,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由此更好地介绍了昆曲史著名的作者,以及曲社、名家,让参观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大致了解昆曲的来龙去脉,以及名家名作,名剧名角。




参观完上下两层的戏楼和厢楼后,来到广场上,与方才在陈列馆中,犹如置身时光隧道的感觉不同,顿时豁然开朗。




广场南端的古戏台,因不能上去细观,故只能在下面粗略一览。看其顶部两只翘角,像一个人展开了双臂一样,似乎在欢迎人们的到来。戏台正上方额题“普天同庆”,两侧联云:“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近乎绕口令似的联句,其实道出了昆曲演员身怀绝技的状态,达到了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



戏台正对之北端,为正殿。原建筑于1976年1月失火烧毁。现为1986年将原灵鹫寺大殿梁架构件移建改筑而成。
正殿上方,“吴歈萃雅”四字匾额高悬,两侧楹联为:“生旦净末丑,塑就忠佞贤顽相;宫商角徵羽,唱彻悲欢离合情”。对仗工整,言简意赅。
入得殿来,见其辟为戏厅,上设作为昆曲展演的戏台,下面观众席则复原明式厅堂红氍毹演出形式。戏台两侧,则陈列展出昆曲服饰、道具(包括服装、盔帽、髯口、面具、脸谱等),烘托出室内戏厅浓烈的舞台演出氛围。




我感到,在馆内所见之图文、实物和多媒体陈列展示,并配备合适的演出场地,合乎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宗旨。即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古老的昆曲艺术,以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为主要工作内容,既要向世人展示物质的昆曲文物和资料,还要展示非物质的载歌载舞的传统昆曲艺术。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昆曲表演,还有传统的演出场所和演出环境,以使昆曲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或许就是苏州昆曲博物馆以活的动态的昆曲艺术展示,以区别于一般博物馆和一般昆曲演出的不同之处。




待走到西面的花园,虽非“万紫千红尽开遍”的春天,却也是“好景艳阳天”。园中绿意盎然,芭蕉滴翠,紫薇簇拥,石榴悬垂,自是一番秋景。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啊?即便是换了一个季节,也是颇为贴切的。




我之于昆曲,并不在行。尽管如此,但平日里有讲座或有演出,还是会去听听或看看的。倒并不是要附庸风雅,而是想亲身感受一下其中的韵趣。
记得有一次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牡丹厅”,听苏州大学教授,青春版《牡丹亭》唱念指导周秦老师的讲座,知道了台湾的白先勇先生是如何四处化缘,编排了昆曲青春版的《牡丹亭》,进入大学校园,以真真切切的戏文,普及和推广昆曲知识,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昆曲,爱上昆曲。据称,十年时间里,共演出了三百场,受到广泛欢迎。如是,昆曲的寿命延长五十年之上,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




去年,我还有幸受好友之惠,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观看了经典版的昆曲《牡丹亭》。应该说,作为一个苏州人,要听出其中的唱词不难,但要听懂其曲牌的行腔,尤其是其中的韵味,那就不易了。




我出馆时,在大门口看到有告示栏,上面贴着演出的节目预告单,演出场次还较多,价格也不贵,每场五十元。听门口的管理员说,上座率还不错。看来,在苏州这样一个地方,前来观看的除了上些年纪的老人外,年轻人也不少。因为昆曲博物馆离苏州大学不远,过来比较方便。




不知怎的,临离开时,耳边似有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段传来: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此刻我的心情是:问“赏心乐事谁家院”? 却道是昆曲博物馆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年2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