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

(2020-02-19 21:09:30)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中张家巷

评弹博物馆

评弹艺术传承

文化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光裕社纪念方塔

    “咚得里渧咚,渧来渧咚咚,……”,每当琵琶、弦子声音响起的时候,对于人们,尤其是那些老苏州们,实在是挡不住这种诱惑的。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门前迎先生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门厅老摆设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门口送客人  联云:“不卑不抗气象、半今半古衣冠;毋早毋迟时候、疑人疑我悲欢



    如果说,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粹的话,那么,评弹就是江南文化的精粹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馆名冠“中国”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吴苑入深处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 “福履绥之”铭

    根据资料介绍: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精忠谱》第二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后厅皆展示  联云:“论世三千年惟妙惟肖;弹词廿四史亦庄亦谐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馆长撰前言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传统书目汇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乾隆时期已颇为流行。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清代苏州评弹书目和名家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清代苏州评弹书目和名家2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清末民初评弹名家

    其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其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因素都作了评价: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2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3

    及至嘉庆、道光年间,则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等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知名艺人。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4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5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名家6


    民国时期,苏州评弹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十六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入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于是,表现在书目上要求新,唱腔上要创新,表演上要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不然,就很难有立足之地,面临淘汰结局。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2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3

    竞争激烈的结果,是新书目大量涌现,如《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秋海棠》、《啼笑姻缘》等。随之而来的,则是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4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5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流派唱腔6



    苏州评弹最初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另有徐云志的“徐调”, 张鉴庭的“张调”,严雪亭的“严调”等,可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瓣香庐”泰伯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名家头像雕塑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名家头像雕塑2

    当时在苏州名气最大的,非“光裕社”莫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了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虽说老先生早已作古,但他那种精神却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评弹人传承发扬,光前裕后。如今,“光裕书场”仍在老地方开着,成为评弹艺人展示艺术的舞台,爱书之人享受艺术的场所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在上海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上海书坛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上海书坛2



    苏州,是评弹的故乡。给评弹设立一个博物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2004年初开始,苏州评弹博物馆进行筹建,馆址选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张家巷三号(原清末民初的沈宅),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后开馆又一度闭馆,全面实施改造布展和陈列提升工程,于2013年重新对外开放。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清静的展厅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实景模型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实景模型2

    2006年6月,苏州评弹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评弹博物馆的设立,为保护、传承、弘扬苏州的评弹艺术,提供了全方位的有利条件,使日渐式微的评弹,有了可供依靠的平台。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徐丽仙专题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徐丽仙照片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徐丽仙书籍


    走进这个进深三进的博物馆,我仿佛看到了苏州评弹艺术的前世今生。无论是门前的雕塑,以及门厅内的布置,还是后楼的主要展厅,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你身临其境,抚今追昔。特别是中厅的书场,每周五下午还有评弹演出,泡杯茶也就区区五块钱,常常是一座难觅。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周总理题字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陈云听评弹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涌现新流派


    我有一次去的时候,堂内已客满,于是模仿着场内的那座雕塑模样,在庭柱边站立着听了几段白戏。据老听客说,若要占个座位,非早点来不可。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继往又开来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美音传世界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听书有雅处

    苏州评弹博物馆中的书场,其场地毕竟有限。相对于此,位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内的工业园区文化馆,那里的场地就宽敞多了。由苏州人几乎家喻户晓的“阿万茶楼”万鸣(万老板)主持,他在主持了多年《趣话苏州》讲座的同时,每年还举办一次“迎春评弹演唱会”,邀请当下苏州一些知名的评弹艺人前来演出。从去年开始,改为了每月一场。这对评弹爱好者绝对是个福音。我去听过几次,感觉水平较高,反响不错。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珠落玉盘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书场东侧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书场西侧 

    我以为,在苏州,评弹的受众较之昆曲,还是多好多。传承和弘扬我国的评弹艺术,除了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以及苏州电视台的“电视书场”外,其实,社会上还有好多场馆也在一起努力。如你到光裕书场、山塘街、平江路、寒山寺、拙政园等茶室,都能听到苏州评弹那幽默风趣的说白,婉转动听的演唱,绘声绘色的表演。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听客满座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大书开说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凝神屏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一种听觉上的美妙享受。被誉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要继承和发展下去,还得有众多爱好者的参与,尤其是评弹从业者的努力,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评弹曲目1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书、学关系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评弹曲目2

    我最早工作的老单位,有一位老师傅,他是说大书的“伯”字辈。文革中下放到工厂,有时也会在同事间即兴说上几段。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声音特别洪亮。当年,我曾看过他《风雨桃花岛》的脚本。另有一位女青年,擅长唱弹词。尽管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但仍在平江路一咖啡茶座里签约演出,关键是不舍得放弃评弹这一自己的爱好,尽一己微薄之力,为评弹事业作些贡献。

    是的,学艺难,舍艺亦难啊!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听书自由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紫气东来

【原创】姑苏文馆(5)《苏州评弹博物馆》虚位以待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20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