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的石桥与张巷交界处,有一条新修的柏油大路,一直朝东向碧螺峰走去,就是鼎鼎大名的千年古刹灵源寺了。
据史料记载,此寺于梁代天监元年(502年)由集善高僧始建,因寺有灵泉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原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百亩,僧舍千间,位居东山诸古寺之首。其与杭州灵隐寺还是姐妹寺,闻名江浙沪。

寺前一座已断裂的小石桥
然大则大矣,却命途多舛。元末被毁,明代重修,清朝倾圮,后又经太平天国、文革摧毁,寺院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仅存部份殿堂基石。

似为经幢
本世纪初,灵源寺就批准列入恢复重建计划。规划以继承和创新的理念,积极倡导传统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总体布局以左、中、右三大块,“一区四园”五个功能区。中部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礼佛区,将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念佛堂等建筑;左侧前为般若园,后为净园;右侧前为菩提园,后为怡心园。

前殿
整个灵源寺依山顺势,若按规划全部重建完工,既有宽敞的殿堂和开阔的空间、绿地和水系,又有僧舍生活区及景点,站在大殿位置,可将太湖风光尽收眼底。

后殿
可能是规模宏大,耗资巨大的缘故吧,至今十余年过去了,进度十分缓慢,几乎近于停滞,后续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千五百多岁的罗汉松
关于灵源古寺,明朝文征明在《宿灵源寺》诗中,道出了当年古寺的意境和他彼时的心境:
“夜随钟梵入灵源,一笑虚堂解带眠。
旋接僧谈多旧识,偶依禅榻岂前缘。
离离松桧摇山月,兀兀楼台宿暝烟。
尘句何年传到此,篝灯试读已茫然。”
惜乎!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和体会不到此种情境了。

粗大的树干
当我去的时候,看到在一片空旷的区域内,只恢复了两座殿宇,那可能是规划里中部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吧,因还未悬额,故我暂且将之称为前殿和后殿。
从现场看,现在复建的殿宇,应是比原址前移了不少距离。因为在后殿的后面,便是原来大雄宝殿的遗址。罗汉松在宝殿前,灵泉古井位其侧。

古树名木铭牌
老远望去,便可看到高耸的罗汉松。当我来到树下,更觉得其魁伟挺拔。这棵树龄已有1500多年的古罗汉松,树高20多米,需四、五个人才能合抱。树干粗壮成虬枝盘绕,像有九龙盘旋而上,贵为稀世之宝。据说该古树因寺院的盛衰而生死,寺毁时该树已近枯死。现今寺院恢复重建,居然枯枝新芽,得以重生,枝繁叶茂,勃勃生机。当地人奉之为“神灵树”,朝拜者众多,树上挂满了佛语经文,类似藏区的经幡。

树干蟠结而上
至于灵源古井,乃东山五大古井之一,年代比寺院还早。程恩乐诗云:
“一脉甘泉自有源,
清流曲曲绕山门。
蒲牢专用禅心定,
好向螺峰问本根。”

佛语经文
我在井前观察时,好像看不出任何名堂。但传说此泉水通灵性,古代当地的山民患上红眼病,有人试着用灵源泉水涂抹眼睛,就不红不痛了。于是,不仅是灵源泉出了名,后来在此建的寺庙,也取名为“灵源寺”。

原大雄宝殿遗址
一座千年古寺,几段轶闻传说。是耶;非耶?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灵源古井
而对于灵源古寺的重建,依我的看法则是:寺得重建,善哉善哉;杳无终日,阿弥陀佛。

从灵源寺边的道路上碧螺峰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2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