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里古村的古民居院落,规模有大有小,有长有宽,层次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因而产生起伏和节奏感。特别是清乾隆年间民居建筑,地方风格非常突出。这里的建筑体现出诸如因地制宜、空间变更、群体组合、明暗虚实、民俗风情,乃至于“儒让人静于世故,道让人静于自然,佛让人静于报应”等文化观念。

“容德堂”外墙

“容德堂”大门(堂里大街4号)

“容德堂”:墙坍屋塌
但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堂里的“堂”及其民居,如今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据称村内目前尚存沁远堂、仁本堂、容德堂、遂志堂、崇德堂、树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建筑十多处。其中在清乾隆后期,被称为“三名堂里”的沁远堂、容德堂、仁本堂三座名声显赫的大厅堂,至今仍悉数存焉。

通往花园巷

横竖横,拆牛棚(旧屋),拆仔牛棚造洋房

蒋公馆碧螺春

花园巷7号
我走在堂里的巷弄里,还是想尽可能多的看到那些至今仍幸存的堂宅,欣赏其饱经岁月沧桑后的遗韵。

“沁远堂”文保碑

“沁远堂”大门

“沁远堂”内砖雕门楼

“沁远堂”备弄
容德堂位于堂里大街4号,我们走到堂里街的南端,面前即可看到其开阔的建筑。只遗憾北立面外墙已摇摇欲坠,游人根本不能进入。
容德堂,堂名出自《书•立政》:“率惟谋从容德,以竝受此丕丕基”,“容德”的意思是宽容之德。据说,在堂里七十二堂中,建筑造型最优美的要数容德堂,它的厅堂四周做轩,其透视效果之佳,堪称一流。

“沁远堂”外墙1

“沁远堂”外墙2

“沁远堂”外墙3

“沁远堂”大门内返望
在容德堂前向西走,即为河西巷,内有仁本堂,即西山雕花楼。其门楼砖雕和窗格木雕,线条之流畅,图案之秀美,造型之活泼,雕刻之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个堂,我以前去过,并发有专文介绍,故本次只是在其门口一晃而过,在此不复赘述。

“沁远堂”对面古宅1

“沁远堂”对面古宅2

溪涧1

溪涧2
在容德堂前往西去,我似有旧地重游之感。因为我上次参观雕花楼前,先是毫无目的地瞎逛,结果在花园巷,看到了“沁远堂”。
与上次一样,在沁远堂,我还是见到了那位看守老宅的妇人。尽管好久未见,但仍似曾相识,她一如既往地热情,只是耳朵听力似乎较前降低了许多,故交谈起来有些费力。

“泰和堂”(更楼巷5号)

泰和堂外观1

泰和堂外观2

泰和堂内景1
“沁远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堂里最大的古民居,占地1600余平方米。整宅建筑巍峨宽敞,气势轩昂,以备弄分隔成南北两路,每路两进。南路依次为照墙、门厅、书楼、楼厅;北路依次为客房、大厅、楼厅。各进建筑以砖雕门楼和墙垣隔成庭院。内部有东西向、南北向的两条备弄相互贯通,形成可互相通连的宅院。

泰和堂内景2

泰和堂内景3

溪涧踏步

溪涧转弯
沁远堂对面,我看其建筑外观,旧时亦应是大户人家所在。憾于无法入门,只得在外看看而已。
其西边,有一条较大的水涧流经村中。我看到有一座水泥平板小桥横跨涧上,边栏上刻着简易的“接云桥”字样。桥虽不怎样,但桥名却富有诗意,字也刻得不错。

寻迹东去

矮旧危房

“礼本堂”外墙1

“礼本堂”外墙2
涧东岸,有一座老宅引起了我的注意,外观已破旧不堪,入内一看,情形亦然。返出时,正遇一在涧边杀鱼的男子,遂问之。答曰:似为“泰和堂”(“泰”或为“太”)。不知然否,无从确定。

“礼本堂”边弄

“礼本堂”边门

“礼本堂”(堂里183号)
在花园巷口,我看到整条街巷正在铺设条石路面,我随即向在一旁观看的人打听起其他的老宅来。有趣的是,当地的不少村民对此也并不了解,难得碰到有个把能指点迷津者。
问得其中一位当地老人,说不远处还有一处大宅,谓“礼本堂”。于是根据指点而去,终于缠弯理曲地找到了那座老宅,但进不去,只能在其外面看看。

新建住宅

通往环岛公路

充之书院

堂里古村西首,通往甪里小道
在由东向西走到河西巷的尽头时,听说西去通往甪里古村的山上,还有几处老宅,但亦已破败不堪,又因时间关系,故未上山寻找,待留作下次走“堂甪小道”时再去顺便看看。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2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