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泽古镇宝塔街西段,有座古宅叫“师俭堂”。那日在古镇休闲观光时,我得以入内一观。
据介绍:
师俭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后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其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南濒荻塘市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




师俭堂,占地274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53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西宅东园,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一百四十七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以宝塔街为南北分界,街中建宅,宅内含街。





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徐氏,为震泽望族。当年主人曾在京做官,同时还在震泽经营生意,大顺米行亦是其产业之一。堂名“师俭”两字,源出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浅看以为崇尚节俭教诲后代,其实原意是效法东汉督邮张俭的高风亮节。不仅反映了主人勤俭持家,谨慎经营的态度,也点出了整个师俭堂的格调和品位。徐氏家族具有鲜明的儒商特点,这种儒商气质同样体现在建堂造园之中。





那日因我等在河对岸看到了“大顺米行”的船码头,故先寻迹而至。到了才知道,原来这处所在,同为“师俭堂”所有,为其一、二进建筑。这种形式,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因上篇已有图片介绍,故在此不在赘述。




我所见“师俭堂”大门,其实已是第三进了,门厅上檐木雕十分精美。入门而进,后面即为第四进“敞厅”。“敞”者,无门无窗之谓也,乃徐氏家族祭祀礼仪及商事交易活动之场所。
敞厅按官府厅堂式样营造,雕梁画栋,极具官宦气派。厅中央上方悬“师俭堂”匾,其上复有一蟠龙金框圣旨匾“钦若师俭”。敞厅后有砖雕门楼,额题“世德作求”。





入五进,为“楼厅”,厅内悬匾“贤德瑞昌”。有意思的是,在这座看来奢华的楼厅前,有一块“慎修思永”的警示性匾额,题在其砖雕门楼上。




最后即为六进“内宅”,为内眷日常起居之所,厅堂、主人房、书房、闺房、绣房皆在其中。宅前有砖雕门楼,题“恭俭维德”额,一谓虽为富家,亦应节俭之意;二谓崇尚高德,保持操守之品,这在其“一品清廉”雕刻屏风中昭然可鉴。





宅东见圆洞门,上刻“鉏经”两字,里面就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锄经园”了。“鉏经”,源自《汉书·倪宽传》“带经而锄”,且“鉏”字不带“力”旁,寓意勤学善思,不用蛮力。这在那只有四百二十平米的花园内,亦可谓体现充分。亭台轩阁,假山回廊,布置得当,构筑精巧,堪称江南最小的园林。






在我眼中,师俭堂是精致和风雅的。据说该堂光各类雕刻就有244幅,其中砖雕27幅,石雕4幅,木雕213幅,它们作为构件或装饰,被分布在各个建筑上,为其增光添彩。我走马观花似的转了一圈,没有更多的时间细看和慢品。于是乎,不知是否留下伏笔,待今后有时间再去欣赏不迟。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1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