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山桥新桥
光福塔所踞龟山之巅,其北有虎山对峙,中有一桥飞架,跨东、西两崦湖而过,乃虎山桥也。于是,坊间便有了“一塔两山五桥洞”之称。
我去过两次虎山桥。第一次与好友从铜观音寺出来,沿下街折转虎山弄而去。第二次则从光福老街入口,走小巨角街接塔映路而至,可谓殊途同归。

光福主入口老街唯一幸存的老宅

老宅对面民国老井
小巨角这个地方,说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而对于我,则是印象深刻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镇粮管所在那办有一家服装厂,其中以替上海加工的“大地牌”风雨衣最为畅销。我所在单位在那定制了一批,作为福利发给职工。于是,与该厂的厂长和业务员结下了朋友关系,有的至今仍保持着联络。故那天在小巨角街内,我看到粮管所的房子依旧在那,顿时有了一种亲切感,曾经的往事涌上心头。

小巨角街19号

小巨角街光福镇粮管所的楼房

小巨角街北出口
关于虎山桥,明人徐枋《虎山桥图》题跋云:“凡游邓尉者,必繇虎山桥。虎山,固邓尉诸山之始也。其地四面皆山,中汇二堰,以受诸山之水,廻环上下,约二十余里。有石梁在乱山中,雄跨二堰间,层峦叠嶂,映带无已;而左右巨浸,波光极目,正如长虹夭矫,横亘碧落。每一登眺,不复知此身之在尘世矣”。

小巨角街北入口

虎山桥东南堍,右侧为原古桥遗址

古桥遗址南堍残基上正在修筑碑亭
至于其前世今生,梗概大致如下:
虎山桥,又名虎山擅胜桥,宋代嘉泰年间(1201-1204年)建。起初为五孔木桥。元泰定中(1324-1328年)改建为三圆洞桥,名为泰定桥。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里人徐应祥等重建,仍改为五孔拱桥。清顺治初,释某募建,又改为三孔桥,但在桥北堍还假设两孔,以保五孔原数,改称为虎山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里人徐坚、李肇修、徐洪山、汪芳贻、徐敏中倡捐募建。民国26年(1937年),虎山桥塌毁。翌年,将原环龙桥改为三孔木桥。
1956年,重修虎山木桥。1963年,光福人民公社将三孔木桥改建为水泥拱桥。当时桥的北堍立碑一块,上书一首五言诗:“桥通南北路,川流东西崦;旧景随波去,新景逐浪添”。1989年10月,虎山桥再次重修,予以加宽加长。2006年,移址到桥西三十米开外,再建新桥,连“迂里路”之南北。

明万历年“虎山擅胜桥”石碑背面文字
“明萬曆甲午八月吉日××五世族孙徐應祥勸缘助力重建”

明万历年“虎山擅胜桥”石碑正面,辨之不得

新虎山桥石碑
在遗址南岸,我看到正在修建碑亭,以安放虎山桥唯一的遗物,由徐枋撰书的“虎山擅胜桥碑”,供人们怀旧之用。我走进碑前细观,发现这碑有些异样,正面为花岗岩石质,背面为青石,似由两块碑贴合而成。正、反面的文字皆漫漶不清,正面基本不能辨识,反面细详尚能辨之八九,如“明萬曆甲午八月吉旦××五世族孙徐應祥勸缘助力重建”等。
现在的虎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虽有气势,且便交通,但较之老桥,已无美感可言。在桥上,虽还能品赏湖光山色,塔映月照,但其风景较之往昔,则逊色多矣。

新虎山桥上

宽阔的桥面
我们不妨来读读前人包括皇帝的诗吧。
清·缪宗俨《虎山桥玩月》:
山白月当空,平波乍摩莹。
入云淡欲无,荡水光难定。
长松倚层崖,风吹韵笙磬。
桥下渔舟归,棹歌入清听。
夜深群动息,一啸众山应。
清·乾隆《游虎山桥》:
邓尉光福相连延,白银界里青峰攒。
虎山溪亦得名虎,石桥仿佛三啸传。
水光山色淡容与,云帆月舫常留连。
欲缘清吟掳逸兴,飞据高峰塔影边。

一桥飞南北,龟(龟山)虎(虎山)变通途

大雨涤尘埃,古塔呈新姿
有关吟咏虎山桥的诗句还有不少,在写西崦湖时还会引入。当历史的旧迹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后,幸有这些诗文将其描摹记录,将其化作永恒。供后人怀古思幽,让人们充满想象。
虎山桥旧影(图片来自网络)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