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虎山,旧《光福志》如此介绍:“虎山在镇西北,相传吴王养虎于此,故名。中通一溪,跨以石梁桥曰虎山桥,袁中郎宏道记云,两峡一溪青峦四匝,山前长堤一带几与湖埒,堤上桃柳相间,每三月时,红绿灿烂,如万丈锦。山巅有东岳庙,前有古井,深不可测,以一石凿成,旱亦不涸。前有擅胜阁,今废,山后即迂里村,左为永安塘,右曰池上,俗称为池沿上,因居人筑池养鱼,故名。”


我第二次去虎山桥时,因天气晴朗,故干脆去了桥北的虎山,走进了虎山顶上的“虎山岱真道院”。
过桥左转下去,见一块“虎山头”的勒石,原来此处为虎山南端,但早已夷为平地,村民们建起了新居,故与整个山体已经脱节。在走进村道一段距离后,方能看到虎山顺坡而下的态势。


我朝着道院高高的马头墙方向,在民居中穿行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了重新修建的虎山岱真道院前。道院黛瓦黄墙,耀人眼目,石阶高筑,平台宽敞,上方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山门上方镌“虎山岱真道院”额,两侧联曰:“紫气东来无双境,玄阙初度又一山”,黄色外墙上对称以太极图,具有道院风范。


山门两侧,分别竖碑三块。右侧有新刻的“虎山遗址”省级文物保护碑和复制的宋徽宗赵佶瘦金体“虎山福地”御碑;左侧有《虎山福地岱真道院重修记》碑,记述了道院两千五百年来的兴衰历史,史料珍贵,字体隽秀。
我看到此碑落款为“农历辛卯夏月吉旦立石俞宝康撰文”。“农历辛卯”为2011年,而俞宝康为何人物?问山门值守阿姨,答曰:其夫,我有些诧异。后经了解,方知俞宝康先生对光福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而且还是《光福镇志》的撰稿人之一。看来这虎山,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现在,他们夫妇俩共同打理着这个道院,为道院的重兴奔走化缘,不遗余力。


据资料介绍:
虎山之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由里士黄正彦、顾凤募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绅士彭珑、申穟、顾起鸿、黄修、顾贽等募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五间正殿器宇轩昂。殿前壁柱上有联“掌人间善恶之权,专天下生死之柄”,威慑人心。左侧玄帝殿、城隍殿、韦驮殿,右侧火神殿、斗姆阁、祖师殿,遥相对应,煞有气势。第二进是观音阁。庭院两边是起居、休息的厢房,计殿宇四十余间。1948年,国民青年军202师某营占用殿宇驻为营房。解放后,殿宇成为光福粮管所粮食堆栈。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建筑材料用在光福粮管所四库和塘村卫生站。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照例说,这岱真道院也就九百多年的历史。但因吴王阖闾当年养虎在此,为方便每年的观虎,而构筑行宫。据说后来的东岳庙从此而来,甚而说阖闾死后亦安葬于此,这就将其年代一下子推到了两千五百年前。但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目前尚无定论,留待今后考证。


从虎山下来,我走到虎山头西滨河区,村民们所养的鹅、鸭自由自在地嬉戏水中,尤其是肥硕的白鹅,特别招人喜欢。即便出价三百元一只,村民也不舍得卖。
我看到村前的停车场南端,带有廊棚的木栈道外写着健康步道字样,走到尽头,则是一个环境优雅的钓鱼场,垂钓者悠哉乐哉,不知鱼儿们如何感受?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