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雄姿
顺碑廊上行,渐行渐高,来到了塔山公园。这座于1999年开辟的,以光福寺塔为主景的公园,辟有樟树园、梅林、中日友好樱花园等。园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空气清新,野趣横生。
碑廊上延
牧溪草堂
墨泉一汪
我在光福寺塔东侧下方,看到有一潭泉水,围以黄石,勒名“墨泉”。
墨泉,又名墨沼,亦称洗砚池。相传南朝梁、陈间,苏州著名画家、史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文顾野王著《兴地记》和《玉篇》时,曾在池中冼砚,名称由此而得。
林木森森
尘刹圆融
茂林早觉

光福寺塔简介
及至龟山之顶,即为塔院。光福寺塔如一柄利剑,直刺云天。
光福寺塔,简称光福塔,为光福镇制高点及显著性标志。在进入光福镇前,大老远看见它,就知道路途不远了。
光福寺塔院
轩亭翼然
茗茶雅室
静僻之处
据资料介绍:
光福寺塔,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据传塔内原收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塔于唐代会昌末年(846年)毁于火。咸通年间(860年至874年),由铜观音寺的方丈四处化缘筹资重建。清嘉庆年间,塔檐木毁于雷击大火。后又屡毁屡修,饱受风雨,久经沦桑。1999年苏州市政府又投资对其修缮保护。
光福塔正影
塔前香炉

风调雨顺
光福寺塔保护碑
光福寺塔,造型简约,外观古朴。其四方七级,高三十五米,为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佛塔。底层西北面设券门,转以回廊。二层以上四面置壶门,各层门内壁左右置佛龛,陈列佛像四十九尊。塔的顶部设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
俯瞰塔院
亭廊相接
铜观音殿屋面

玉篇亭
进入塔中,见各层均内设楼板,外置围栏。我与好友拾级而上,没细数,据说有八十八级。上一层,看一圈,颇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三峰耸峙
湖山环抱
西崦胜景
我站在高高的古塔外缘凭栏眺望,尽管空间有些逼仄,而且看上去有些慌兮兮的,但丝毫没有减弱登高揽胜的兴致。开阔的视野,将远山近峦(玄墓、邓尉、玉屏、铜井诸山),东西二崦(东崦湖、西崦湖)尽收眼底。山色湖光相映,柳风渔帆相和,令人气爽目悦,心驰神往。
雨后春笋
星罗棋布
洞窥西崦
只可惜东崦湖(上崦湖)周边因房产开发过度,湖区已严重萎缩。而西崦湖(下崦湖)似乎还保持着原貌,周边正在筑堤固岸,修建濒湖观光带。
山道悠悠
神龟祈福
中日友谊樱花林勒石
顾野王后裔,唐代中书顾在镕《题光福上方塔》诗曰:“苍岛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烟凝远岫列寒翠, 霜染疏林堕碎红。汀沼或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 六时金磬落何处,偏傍芦苇惊钓翁。”更是从远近高低,南北西东,全方位地描绘了古镇风貌,田园风光。
殿宇一角
佛灯
难煞众人
我想,随着如火如荼的乡村城镇化,房屋大开发,我们或许已经看不到旧时完整的风貌,但诗中所描述的美的意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将引发人们心中美好的向往,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
圆通亭
斎堂
山门外一侧
铜观音寺后门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