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桥”西侧两岸风光
在进入东山镇之前,有一个地方叫做“桥头”,颇有些桥头堡的意味。因离镇上也就两站公交的路程,实可谓东山的门户了。
桥头这个地方,平时没少路过,但之前却从来没去真正观察过。一日,车一晃而过之间,偶然发现桥之东侧老远处似乎有座石拱老桥,于是,便兴起而往之。
木东公路新“渡水桥”
晨光村网泾浜19号
晨光村网泾浜老屋
晨光村网泾浜 “锡嘉桥”东堍
东山,与西山一样,最早也是一个全岛,我在之前的东山篇中已予介绍。既然如此,历史上应有许多摆渡口,由渡船与其通连往来的。
这猜测不假,从南汪头进入东山,后来尽管有了陆路相连,但那些足以佐证的地名,如渡村、摆渡桥、渡口、渡桥等,至今仍在。在那些地方,仿佛还能看到旧时的痕迹,回味往日的岁月。
“锡嘉桥”东北堍新宅
“锡嘉桥” 北侧
桥额:“重建锡嘉桥”
“锡嘉桥”北望
在桥头,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叫“渡水桥”。桥北堍之西,为东、西高田村,虽已无老街,但仍存有一座古桥和数间旧屋。桥南、北两堍之东,则分别为“渡桥南街”和“渡桥北街”,乃原来渡桥晨光村之所在。我看到门牌在晨光村边上,又分别标有“网泾浜”、“张家下脚”、“兵营村”字样。这种自然村之下的,具体得类似以前农村生产小队的区段划分,别说我这初来乍到之人,即便是当地人,特别是他们的后辈,估计也会傻傻分不清的。
东高田村标志
村口新建宅院
宅院内景
“锡嘉桥”东南堍“高田庙”遗址
现在的渡桥村,由晨光村,加上西泾、新建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范围扩大了不少。故“渡桥村”的牌子,已挂到了三公里之外的地方。尽管如此,历史上真正谓之渡桥的地方,却是在晨光村的区域内。
“锡嘉桥”南眺
新“渡水桥”东南堍“渡桥南街”下入口
“渡桥南街”街口
晨光村兵营村63号
渡桥古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晋,至今已逾一千六百年了,这在《洞庭东山沈氏家谱》中可予佐证。而始建于元朝,至今被称为古桥的“渡水桥”,沟通了武山与东山的联系,成为出入东山之交通枢纽,带动了渡桥镇的兴盛。
明清时期,随着殿泾港的开发,将东山镇东头以洞庭桥为中心的殿前浜场头也带动起来,形成繁华的街市,而后逐步向西延伸,与中、西街汇合,“五里东山街,雨过好穿绣花鞋”,就是从渡桥开始,逐渐串连而成的。民国时期,渡桥曾为吴县渡水桥镇公所驻地。
渡桥南街支弄
渡桥北街新屋
新屋门口的老井
渡桥北街三开间栅板门,估计是原供销社的门店
据说以前渡水桥两侧的南北街,以及折水北去的殿泾港,共有六个茶馆、三个饭店、四个杂货店,热闹程度是堪比苏州观前街的。
渡桥北街新建豪宅
渡桥北街老屋1
渡桥北街老屋2
渡桥北街老屋3
在漕运时代,渡桥又作为苏州到东山轮船停泊的活码头,航运分内河和外湖两线。内河线从渡水桥过浦庄、横泾、越溪、横塘,到苏州胥门;外湖线从渡水桥经太湖,入胥口,过木渎而达苏州。即便公路开通后,渡桥仍然有粮管所、水产收购站、饭点、百货店等二十余家。
渡桥北街老屋4
渡桥北街老屋5
渡桥北街老屋6
渡桥北街老屋7
时至今日,渡桥古镇,似乎已被现代陆路交通的变革逐步遗忘,但它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却并未消失殆尽。于是乎,三年前,东山镇正式启动了渡桥村“殿泾港、南北街”康居村庄整治,希望留住“太湖第一关”的旧时印象,力求讲好“太湖第一关”的乡愁故事。
渡桥北街老屋8
渡桥北街老屋9
绿丝巾
渡桥书场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