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新辉
石桥,位于东山的杨湾与陆巷两个古村间。我没具体测量过,约摸估量应是中间位置吧?如是大约摸张,却也并非毫无根据,看了本文下面的介绍并可知晓。
石桥,路过多次,也去过几回。初以为是两个古村间的一个小村庄,杨陆古道中的一个节点。第一次走沿路古道时,就是那样不经意的路过的。
但当你回过头来,慢慢地涉足,细细地探寻后,会发觉其内涵丰富,不容小觑。于是,就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寻访,以及不断累加的发现,便有了本篇专发的图文。
村口公路边的“石桥”门墙
新“石桥”
村口新象
这个村庄,据我观察,居住者以原村民为主。何以见得?大凡问路,鲜有碰着外地人的。不仅免了打苏州官话饶舌的麻烦,还因本地话之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无隔阂感。且每有问询,辄热情指点,有的还亲自带路,将你引到目的地,令我感动。由此看来,这石桥,可谓民情纯朴,风物清嘉。殊不知,还是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乡呢?遗憾的是,他晚年曾经在此构筑的“壑舟园”,如今好像连遗址也找不到了。
除此之外,石桥还留存不少老宅,并拥有怀庆堂、承庆堂、蔼庆堂、贻庆堂、麟庆堂、滋徳堂、集庆堂、永庆堂等八个宅院,乃历史名人、军事家孙武八世至十三世后裔所建,其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桥棚下地名标识,下方嵌于墙之石碑为《重铺坪磐官路记》
石桥北堍,左侧为历史名人、军事家孙武后裔所建之“怀庆堂”,前方即“官路”

石桥南堍,前方为“坪磐广场”,两侧为店铺
石桥,村名的由来,源于一座叫做“震泽底定桥”的石桥。其位于石桥村浜场敬德里前,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间(1228—1233年),系里人朱安宗所建。桥取大禹治理太湖水患“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意,寓于桥名。桥为平梁石桥,跨度不大,上有简陋之桥亭。

为群杂货店
桥北之 “坪磐广场”
据《重铺坪磐官路记》中记载:“底定桥及义井坪磐,始於南宋绍定年间朱安宗所建,至成化乙巳许二百五十三年。山水陡发,桥石坪磐俱被冲坏,安宗后裔济民同各姓修筑立石,迄今乾隆丁末历二百八十五年,岁久就圯,雨后难行,里人皆欲重铺,故商之亲友并弟侄辈,捐钱若干,芳名列左。既铺坪磐,又铺官路,南至方里,北至牌楼,计用砖料之数另载於后,奈捐项无多,不能远铺,惟望同志者接铺是幸。”
古碑《重建震泽底定桥记》
古碑 《重铺坪磐官路记》
古井“义井”
又据《重建震泽底定桥记》中记载:“震泽底定桥建于是之碧螺峰下,人亦皆曰石桥。始祖朱安宗建于绍定间,桥之南地丈许,凿义井以利居民日汲,桥之北地一方,用砖砌曰坪磐,以便乡之吉凶迎送。至我圣朝成化壬寅,天雨骤,溪水浸,石栅砖泛,今后裔朱济民谐万石长叶以元等各施已资,买地营料,命工落成,故立石镌注出银高尚芳名,以传于后,庶不负前人创制之盛事云。”
桥西跨涧房屋,类似“响水涧”所见
溪流从碧螺峰而来
溪边老宅
这两篇碑记,真实地记载了石桥、坪磐、官道的建造和不断修复的历史,反映了桥的创建者朱安宗及其后裔,王鏊后裔王晚壑带头捐资,并发动乡人村民募捐出力,修缮石桥,铺设坪磐,又铺官路的情形,彰显了高尚的功德之心。
“中区小菜场”前小石桥
“中区小菜场”
“中区小菜场”前方小拱桥,亦可谓“双桥”景观
我站在高挑的桥棚之下,环顾四周,细细打量。桥南堍东侧,墙上方钉着“石桥”的铭牌,右下嵌有一块《重铺坪磐官路记》的古碑,碑体残损破裂,字迹漫漶不清。边有义井一口,似为新作。桥北堍西侧,墙上嵌有《重建震泽底定桥记》古碑一块,碑体虽好但字迹难辨。这两块珍贵的古碑,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文字尽管无法完整展现,但好在有原始的真实记载,仍可让今人查阅。
溪涧在此转了个弯
老屋1
老屋2
站在桥面上,就像是处在一个十字街头。南面,则是我刚刚循古道(官路)过来的小巷;北面,那广场就是坪磐,东西两侧为店铺;西边,山涧溪水顺流而下,下穿民居而过;东边,泉流从碧螺峰山间沿街贴屋而来,轰然作响。自东而西,亦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响水涧”哦。
老屋3
高高在上
石桥之东“火腿潭”,因潭形似火腿而谓之
我朝东溯流而上,看见不远处有一个“火腿潭”。水体清澈,有居民正在潭边洗涮。复回返西下,居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村口新建宅院
新建宅院照壁
又一新建宅院,外观好看,待洗铅华
我老远就看到一个带有拱门的民国建筑。走近之,门楣上刻着“中区小菜场”的字样。看来我之前对石桥这个位置预估没错吧,“中区”,不就意味着其介乎于杨湾与陆巷中段吗?在近百年前,在东山后山这样一个僻远之所,居然有如此一个洋气的菜场,实在是让人未曾料想的。
“德庆堂”西立面
“德庆堂”及“贻庆堂”南立面
岔道口嵌在外墙上的“辟邪”石碑
听当地人讲,石桥应是当时杨湾和陆巷的中心。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里人徐学巽、叶长福创办东、西山间义渡,其码头就设于此。后渐成集市,街长五十米,有店铺十余家,持续了三十余年。民国时期曾是石桥乡乡公所所在地,并有了“中区小菜场”,还有一家“麦加(读音)洋行”,开在原来的“承志堂”,亦即现在的“金碧山庄”内。
已经翻新的“贻庆堂”门口
已经翻新的“惠德堂”门口
“惠德堂”内院,笃底左侧砖雕门楼犹在
中区小菜场,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面积不大,约一百六十余平方米。现已修缮完毕,但因大门紧闭,无法入内观看。青砖扁砌的门楼,顶部雕塑精美的花纹。门楼前跨于溪涧,有一平一拱两顶小桥,构成标准的小双桥景观。拱桥桥头的一间房屋内,总是有人在那里搓麻将,旁有观者,皆各有所乐,休闲得可以。
老屋宽大的晒台
金碧山庄(承志堂)
劈山为路
于石桥与张巷交界的那条柏油大路,一直朝东向山坞里走去,就是鼎鼎大名的灵源寺了。
据称,此寺建于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因寺有灵泉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原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百亩,僧舍千间,位居东山诸古寺之首。其与杭州灵隐寺还是姐妹寺,闻名江浙沪。
然大则大矣,却命途多舛。元末被毁,明代重修,清朝倾圮,后又经太平天国、文革摧毁,寺院建筑物已荡然无存。
本世纪初,灵源寺就批准列入重建计划。可能规模宏大,耗资巨大,以致进度缓慢,不知何日竣工?至今十余年过去了,我在现场仍只见到恢复了两座殿宇,后续的任务十分艰巨。
苏州灵源古寺
前殿
后殿
灵源寺,依我的看法来说,则是:寺得重建,善哉善哉;杳无终日,阿弥陀佛。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12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