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桥与小石桥构成双桥景观
留牢乡愁,如何留牢?说说简单做做难。关键就是要留住那些最能体现旧时风貌,足以勾起人们回忆的物件,譬如老街、老屋、古桥、古井等。倘若这些基本的物象都消失了,则“物之不存,愁将焉附”?
但是,话又要说回来,如果这些引发人们乡愁的东西尚在,却都成了破街、烂屋、危桥、废井,成为政府和百姓一种累赘,让人们愁上加愁的话,那就事与愿违了。
渡桥北街西首
老屋分立两侧
街巷静谧幽长
愚以为,这个问题,政府应有大的智慧,细的工作来加以解决。当我来到渡桥,看得出当地政府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我看到,一新一老两座“渡水桥”并行而立,遥相呼应,一边是快速度,一边是慢时光。
晨光村张家下脚16、17号外景
晨光村张家下脚16、17号内景
小楼昨夜曾春风
桥下的那条河道,叫做“渡水港”。其西入太湖,老街夹河而设,分立南北两侧。从公路桥东北堍顺坡下去,就是“渡桥北街”了。
渡桥北街支弄1
渡桥北街支弄2
渡桥北街支弄3
街面,以柏油罩铺,路虽平坦,却失老街味道。惟两侧鳞次栉比的老旧民居,似乎依然证明着老街的存在。那些民居,有的已经修缮整饰,有的则破烂不堪。
而就是它们,构成了老街的基本元素,显现出老街的原始风貌。如今,芳华不再,风韵犹存,透过一堵堵墙壁,一片片瓦爿,一扇扇木门,一座座屋脊,你仿佛看得到岁月的沧桑,听得到光阴的故事。
渡桥北街沿河民居1
渡桥北街沿河民居2
渡桥北街沿河民居3
渡桥北街沿河民居4
北街的北侧,间有支弄分出。南侧则为枕河人家,间有河埠。向东至豁然开朗处,古桥“渡水桥”也。
初见之,我心头一怔。这个并不起眼的小镇,竟有如此大体量的古桥?且为东山境内最大的一座古石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渡水桥东北侧
渡水桥西侧
“渡水桥”桥额
渡水桥北堍
渡水桥,为三孔石拱桥,长48米,高8.7米,南北纵贯“渡水港”。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于明代又改建和重建,民国初年进行修缮。虽经七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但至今看上去依然基础稳固,雄姿英发。
渡水桥南堍 右侧为原老虎灶
渡水桥南堍
石板街为原入东山必经之路
渡水桥南堍
巷内老井
在写“石桥”篇时,我曾在《重建震泽底定桥记》中看到,“《书》云:震泽底定,具区风月,亘古二桥。固名之具区风月桥,建山之阳,武峰之西,今人皆曰渡水桥。”至今亘古二桥皆已见之,两相比较,如果说底定桥简朴古拙的话,那么渡水桥则伟岸俊秀了。
北堍上桥
南堍下桥
古桥光影
“渡水桥”保护碑
具区,太湖的古代别称。今日渡水桥下的渡水港,旧时也是称为“具区港”的。在轩辕宫内,文徵明的《东西两山图》中,亦曾画到过“具区风月桥”,可见其自古以来的地位就非同一般。
走上高高的桥面,视野开阔。观东而望西,湖水浩荡。下至南堍,前方为旧时往来东山必经之道,右折为“渡桥南街”。这南街,已乏善可陈,只隔河观北街枕河人家之风貌,倒也得地利之便。
渡水桥东望
渡水桥东北堍小石桥
一横一直,一平一拱,双桥景观 ,宛若天作
回至桥北堍,东接一平板石桥,惜无冠名。但与“渡水桥”一横一直,一平一拱,构成了别致的双桥景观,堪称杰作。
哼哈二将
小石桥北望,殿泾港两岸景致
殿泾港沿岸简易棚户
平板石桥所东西横跨者,殿泾港也。其为渡水港的一条支流,南首汇入渡水港,往北穿银湖路、启园路至殿前浜场头。因殿前段河道本就狭窄,加上长年累月的倾倒垃圾杂物,以致壅塞,后来干脆弄成了绿化带了。但两侧的居民似乎“热情未减”,习惯成自然,我看到绿化带里还是乱厾乱甩,杂乱无章,有碍观瞻。
银湖路上跨越殿泾港的“银湖桥”
殿泾港西岸“将军街”
殿前“殿新村”处的绿化带,旧时为殿泾港河道
关于殿前东新街至西街的情形,可参见我的《东山古街》上、中、下篇。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