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湾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保护完好的明清古村之一,也是江南地区村级建制中,国宝级单位最集中的地方。在杨湾九公顷的核心保护区中,共拥有轩辕宫、明善堂、怀荫堂三处全国文保单位,崇本堂、晋锡堂(锦星堂)、久大堂、纯德堂等四处市级文保单位,还有崇义堂、三善堂、燕石学堂等控保建筑五十七处,现存有明清古建筑群落近三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杨湾古街为中心区域,并向左右两侧辐射的历史街区,古街、古商铺、古民居、古寺庙、古更楼等点缀其间,独具江南韵味。


依我看来,杨湾古村的古街、老宅,是岁月的载体,时光的印记。它既承载着过去,印证了旧时,又是维系当今,连接未来的物质存在,情感归宿。


幸好,古村的原貌现今基本保存完好。我们还可以透过那一间间旧屋,一座座老宅,依稀看到旧时平民百姓平凡的生活,官宦人家非常的人世。


我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在村子里寻找那些旧宅院,旧墙门。但遗憾的是,大多寻着了,却大门紧闭,无从进入。即使是已经修缮完毕的明善堂,至今也未能对外开放。最近,其宅院外墙转角处的文物保护碑还居然倾倒,压死了一位七岁孩童,造成了一件命案。我昨天去的时候,那碑还静静地躺在墙边,还未安置上去。今后如果安装,千万要牢固些,以免悲剧重演。


【明善堂】
明善堂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而又富丽堂皇的民间住宅,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建筑在东部,有花厅,大厅,主楼及左右备弄,厢房等。偏西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及花园等。


【怀荫堂】
怀荫堂是一处典型的明代民居住宅,建筑面积两百多平方米,旧曾为杨湾书场。该宅的整体建筑和木雕、砖雕颇具艺术特色,是目前保留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

【居巷】
居巷,为杨湾三街六巷门之一。





【崇本堂】
崇本堂建于清代晚期,原为张氏祖传宅第,是杨湾古村的一座有影响的古建筑。

【崇仪堂】
崇仪堂,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个大宅。
【更楼】
更楼,是古代常见的建筑,既用于报时,也用于防匪。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更楼,又是“南洋里”的巷门,似为清末民初之建筑。




【水龙间】
水龙间,清代建筑。古代人们把灭火的水管称作水龙,即现今的消防设施。

【三善堂】
三善堂,清代初期建筑。
【晋锡堂】
晋锡堂,又名锦星堂,现存门楼、门屋、大厅、住楼等。

【杨湾刘公堂】
杨湾刘公堂,杨湾老街内的猛将堂。
【三元宫】
三元宫,内有香炉烛台,外有焚炉,仍在使用的祭拜场所。
【尼姑井】
尼姑井,过去此处曾有座尼姑庵,此井专为尼姑饮水而开掘。此井井栏为青石质,八角形,内圈有井绳勒痕,应有些年头了。

【燕石学堂】
燕石学堂,旧时曾为学堂,现有人家居住。


【幼山小学】
幼山小学,原名湖沙村小学。一九八八年,香港爱国同胞朱恩馀先生因扫墓避雨至此,见校舍陈旧,设施简陋,遂慷慨捐资翻建学校。后以其祖父之名“幼山”改命之。
二零零五年,朱先生再度捐款。经吴中区、东山镇两级政府和吴中区教育局商定,将学校整体搬迁至明善堂后易地重建,成为一所完全按教育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农村小学,现为东山中心小学幼山校区。
校名“东山幼山小学”由苏州著名书画家谢孝思题写,校门内“书香满幼山”题字由时任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题写。
上面的这些巷弄和民居、宅院,几乎都在杨湾的这条古街两侧,比较容易见得。而久大堂和纯德堂,则在杨湾的张巷村,需沿着杨(杨湾)陆(陆巷)古道而去方能找到。
【久大堂】
久大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上湾张姓祖传住宅。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当今的主人是宅子的第十二代传人。

沿街的开面很宽,我看到门关着,但未上锁,里面应有人在。但贸然敲门,总不礼貌,还是待今后有机会再进入吧。


见宅子的右侧有一偏门,于是便转到了宅院的后侧,也未看见什么名堂。
离开久大堂,我看到一处高高的围墙,想必是大户人家之所在。后来碰到一位热情的村民,才得知此为“纯德堂”,并有幸进入。
【纯德堂】
纯德堂,是东山地区晚清时期群体民居建筑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这座宅院,给我的感觉是规模较大,构筑精致,保存还算完好。尤其是里面后进的住楼和天井,可与陆巷粹和堂的“棋乐仙馆”相媲美。遗憾的是两座砖雕门楼和屋梁下的花篮木构,在文革期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我看到,一座砖雕门楼上的门额基本被凿平,但细详之,似为“树德务滋”。另一座的门额则比较清晰,为“勤俭忍禴”。现对内部几处破坏比较严重的建筑,如结构、地砖、门窗等,正在进行逐一修缮,不知何时才能大功告成?



一个杨湾村,三街六巷门。一个富贵地,一个温柔乡。晴天,有晴天的舒爽;雨天,有雨天的缠绵。在那里,你远离了闹市的喧嚣,过滤了内心的尘杂,定能感受到什么是岁月静好,什么叫宁静致远。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9年1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