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2018-11-07 20:42:42)
标签:

原创见闻

东山老街

西街

施公桥

诸公井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西街中心区段


    上篇介绍了我从将军街,经殿新村、殿前,入东新街,沿人民街一路走来的情形。如果将人民街看做一条扁担的话,那么,东新街和西新街(西街)这两个现存的历史街区,就是扁担挑着的两头,承载着东山的悠久历史,见证了东山的市井风貌。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西街入口北侧老屋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西街北首入口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整饰后的情形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气派的老楼房


    据当地人说,现今的人民街,乃四十年前由老街拓宽改造而来。之前这条老街,并无东、西之分,只是在中段拓宽改造后,才有了东新街和西新街之称。

   旧时的东山老街,乃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用当今语言来说,是东山镇的中心商贸区。在其周围,街巷密如蛛网,民居鳞次栉比。集镇的繁盛,辐射到周边的乡村,形成了东山镇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两头路牌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施公桥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三叉路牌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1


    人民街的西首,即是西街(西新街)的入口。其长约千米有余,成“之”字形朝西伸展,直至金鸡岭下的庙渎村。街区内分施公桥、诸公井、响水涧等十多个自然小片区。街南北两侧,分布有二十多条曲折幽深的小巷、小弄,且都有特定与有趣的名称,如北侧的王家弄、铁丝弄、典当弄、诸公井弄,南侧的混堂弄、松园弄、牛屎弄、茶馆弄、马家弄等。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2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3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老街支弄1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4


    我了解到,历史上元、明、清三代,西街一直是东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府邸在此,清初太湖同知县级衙门在此。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西街上的商行、店肆、酒楼、茶馆仍多达百家,其中近一半是百年老字号的店铺。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从古街中部的叶巷弄到镇西花、白墙门,西街区域共有古建筑八十六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有全国文保建筑春在楼一处、省文保单位诸公井、楠木厅、绍德堂、花墙门四处,以及市文保、控保建筑十五处。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饱经沧桑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偏安一隅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岌岌可危的老屋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近水山庄”(绍德堂)-亚明先生故居


    看得出,这是一条已经部分修缮整饰过的,并且仍在继续恢复中的历史街区。假以时日,或许能让我们再睹旧时的面貌,往日的风采。

    走在贯穿全区的石板街上,见老宅旧屋,粉墙黛瓦,条石斑驳,巷弄幽深,溪涧迂回,流水淙淙,仿佛一步、一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在那安谧的氛围里,心也一下子静了下来,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历史的余温,甚至能听到绣花针掉落的,那极其细微的声音。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老井1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老井2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老井3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似有人为痕迹


    我来到位于西街中段的施公桥畔,这是一座东山老街中唯一的“之”字形桥。其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历史上东山第一位状元施槃之姓命名。此刻,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施槃“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身影,还有“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闻名天下扬”苦尽甘来的情景。并为他的英年早逝,未能施展人生抱负而扼腕叹息。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老街支弄2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5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6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一门两牌


    站在这里,感到犹如来到了一个交通枢纽,巷弄四通八达。由北进来,向西,有两条道通至庙渎。南侧,经由诸公井,北侧,折转响水涧。朝东,则沿施巷河出口,以紫金路上横跨河道的施巷桥为界。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7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洪源雅舍”民宿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8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9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亭”东侧的导览牌


    在施公桥稍事停留,看着一块块路牌指示,我又寻到了位于西街西端的诸公井亭。诸公井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诸位做好事的老人所立。据载,四百五十年前东山大旱,太湖涸水。有十几位老人集资开井,救了一方村民。后人为感恩而建井亭,以“诸公”名之。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亭”保护碑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亭”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亭”介绍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诸公井亭里间供奉的“刘猛将”


    诸公井亭,飞檐翘角,小巧精致,前端安着一口诸公井,里屋供一尊刘猛将。据说这是唯一一尊正身刘猛将,排行老大。故在东山每逢节日抬猛将游行的民俗活动中,此公从不出门,毋需巡游。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清静的老街10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太湖厅署旧址,一片废墟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年逾八旬的守望老人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方便居民的双井

【原创】太湖风韵(40)东山:《东山老街》中
庙渎村,西街西首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10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