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老街,古已有之,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值得庆幸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我国乡镇城市化进程飞快的今天,这条历经岁月风雨洗礼的老街,总算还保存着原有的基本格局和大体风貌。

湖湾路与启园路交汇处的街头雕塑

“将军街”石牌坊

“将军街”路牌

“殿泾港”河长制公示牌

将军街内“甜殿桥”
南宋初年,一批跟随赵构王朝南迁的中原望族,途经太湖,见东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风光秀丽,土壤肥沃,就在后山沿湖的陆巷、杨湾、长圻等山坞定居下来。后来为外出经商方便,逐渐向前山迁移,慢慢地在莫厘峰下形成了一个集镇,一条全长两公里多的东山老街。

由此去往东新街


私宅门前石墩

私宅内景
我先来到了将军街,街口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因莫厘将军而名。街内两岸夹一河,河边立着“殿泾港”的牌子,应为原来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只是启园路将其拦腰斩断,至“殿新村”处,原来的河道因常年倒放建筑垃圾等物,几乎将其堆没。现干脆改为了绿化带,但似乎仍是废弃物成堆,有碍观瞻。

花果满车

“耕雨堂”

“东山寺”外景

“东山寺”正门

精美的石雕
我于将军街牌坊处,穿过启园路,右侧湖湾路与启园路交汇处,有一座街头雕塑,温婉秀气的碧螺春姑娘,欢迎各位的到来。正对面的巷口,立着“殿新村”的勒石,不远处有私家园林“耕雨堂”和古寺“东山寺”。

东山寺“刘公堂”

“重修猛将堂记”

东山寺左前方的小街称“殿前”

东山寺右侧的小街称“殿背后”

东山寺前双井,两种材质,两种形制
耕雨堂为私宅,看外貌,目前似已修缮完毕,但不得入内。东山寺也修葺一新,里面除供奉诸神外,还设有“刘公堂”,主要尊奉护佑东山人的南宋名将刘锜。每年正月初五还举行猛将庙会,有盛大的抬猛将巡游民俗活动。
东新街东首入口
清静石板街1

清静石板街2

清静石板街3

东园巷
寺左方向,即为东新街东首。路面中间用花岗岩石板铺就,底下即为一条暗河。春夏雨季,日暮黄昏,夜深人静,行走其上,能闻流水淙淙之声。如此筑法,我在西山明月湾和东西两山的其他古村中也有看到,能将及时将雨水排泄到地下。于是,皆有“某某石板街,雨后着绣鞋”之说,意为路面无积水,可穿绣花鞋。
古老的宅屋1

古老的宅屋2

古老的宅屋3

古老的宅屋4
相传东山的这条老街,建于明弘治年间,由彰德太守严经之母—严三太太捐资修筑。或许是严家善而好义,富而好举的原因吧,其家族人才辈出,世代昌盛。

“敦裕堂”

“敦裕堂”保护碑

“敦裕堂”照壁“鸿禧”

千年紫藤

古树名木指示牌
巷内十分幽静,看上去清新整洁,房屋大多已修缮一新,但基本保持着原貌。忽见一紫藤架,走近观之。见虬枝盘结,有些年头。树上牌子显示为一千年,依我目测,恐难企及。

敦裕堂右前方巷口“公义井”

幽弄深深

古老的宅屋5

清静石板街4

某私宅内景

某私宅小院
浓荫遮蔽下,即为目前东山镇明代建筑中最为完整的一座民宅—“敦裕堂”,现辟为“东山名人馆”,门口还挂着“东山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的铭牌。因适逢周末,不对外开放,待今后有机会再去细看不迟。
古老的宅屋6
古老的宅屋7
东新街西首

东山镇人民政府

银杏街
敦裕堂右前方,有一小弄,弄口有双井。因路基抬高,井圈一部分埋入地下,故井名难以辨认。反复详之,似为“公义井”。
人民街支弄

刘府中天王

洞庭东山漾桥河头老五“猛将堂”石碑

阳桥公井

继续西行,来到东新街西首。这是一处“丁”字路口,路北为东山镇政府所在,其正对面为“银杏街”,因街两侧遍植银杏树而名。路西则由柏油马路“人民街”接续,延至“莫厘路”,再西去,到达“西街”。
漾桥河头老宅

莫厘路北首

雨花路南首

人民街东段

人民街西段
人民路中,又见“洞庭东山漾桥河头老五猛将堂”。据说这猛将,因所处地方不同,在东山人眼里有老大至老七之分。这里是漾桥,为老五,而东山寺在殿前,称老二。至于老大在何处,则待《东山老街》下篇提及。看来东山人对刘将军是感恩戴德,尊崇之至啊。

洞庭饭店

五湖书院

东山状元馆
沿人民街继续西行,来到一十字路口。向南是莫厘路,路口有莫厘牌楼。向北为雨花路,由此通向“雨花胜境”景区。路西北侧有新建的“五湖书院”,路西南侧则为“洞庭饭店”,据说是一家老饭店,已经有好些年头了。
文德堂明清家具陈列馆
民国年间的“公井”
从这里到西街的区段内,还有“东山状元馆”、“文德堂明清家俱陈列馆”等场馆,显示了东山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渊源。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10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