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丛萌
丛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852
  • 关注人气:3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2018-09-07 21:13:58)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太湖

洞庭东山

莫厘峰

还云亭、栖云亭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莫厘峰大尖顶

    西山,缥缈峰雄冠太湖七十二峰之首。而东山,则数莫厘峰最高。我们在到达古镇前,抬头就能看到它的雄姿。甚至远在吴巷村,也能看到。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莫厘峰,东山的门户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在东山吴巷村的凤凰山路,遥望莫厘峰


    莫厘峰,俗称大尖顶,海拔292.4米,因隋朝莫厘将军隐居且葬此而名

    明代大学士王鏊在《登莫厘峰记》中曾这样说道:“两洞庭分峙太湖中,其峰之最高者,西曰缥缈,东曰莫厘,皆斗起层波,矗逼霄汉,可望而不可即。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民俗馆对面的标牌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左:雨花禅寺山门;右:登莫厘峰古道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雨花禅寺上方标牌


    记得初识莫厘峰,还是在2016年3月。我与原单位的老同事十余人结伴同行,其中一人几年前在尚锦村买了一套民宅,以周末度假之用。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从后山登峰,轻车熟路,不久就上了山顶。一行人在峰顶稍事停顿,远眺近瞰一番后,又由原路下山,在村口的农家饭店聚餐。席间谈及彼此在工厂一起度过的岁月,尽管苦过,累过,回忆中却也充满温馨。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碎石小径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小道出口为消防通道急弯处,左上方山崖上有“还云亭”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还云亭”,楹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还云亭”匾额


    之后,我一人又两登莫厘峰。皆由雨花胜境上,登顶后循后山小道下,以不走回头路。凭着印象,竟然也未走冤枉路,亦可谓顺当。

    根据自己的体会,海拔不到三百米的高度,走后山小道,尽管路况不好,但距离要近好多。若光是爬山登顶,则可从后山返回;若你还想再到雨花胜境看看,则可出寺门由前山下,但路要远不少。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还云亭”前仰望天空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紫薇绚烂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祥云来兮


    从雨花胜境景区入口到莫厘峰顶,路程约为1900米。其中健身步道较为平坦,约为500米,至雨花禅寺止。此后即为登山道,坡度稍陡。若走老路,即为路牌所示公里数;若沿新开的盘山防火通道走,则路程远远大于两公里了。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左:消防通道;前:莫厘峰山道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东山森林消防大队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栖云亭”远观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栖云亭”近看


    走过雨花寺边的一小段山路,出口与防火车道接。在急弯处的崖上,其实有一处景点,即“还云亭”。因处在遮天的林木和挡眼的杂草丛中,不易被人注意。我第一次路过时,竟然错过了。再次去时,才找到了它。真是“乱岗有亭今方见,白云无意何时还”啊。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栖云亭”内窥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栖云亭”匾额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有云来栖


    “还云亭”,好一个诗意的名字,其位于陡峭山道的“吟风岗”上。原亭于1968年夏被拆毁,眼前之物为1996年重建。亭内有“还云亭”牌匾,亭柱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登亭欲远望,因隔着新修山道,又有乱木遮挡,竟看不到任何风景。只得抬头望着天空,巴望无心出岫的云,以及飞倦了的鸟归还。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栖云亭”后,左:消防通道;右:登莫厘峰山道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莫厘峰(大尖顶)、慈云庵由此上,离峰顶600米


    走过这小段消防通道,一座杏黄色外墙的房屋映入眼帘,闻香烟之气,初不知何物。入内观之,有匾悬壁,曰“栖云亭”。因这个诗意的亭匾挂在室内,又是一个走过路过,容易错过的地方。

    栖云亭,位置几为雨花禅寺上来,再到山顶慈云庵路程的一半,为游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歇脚憩息,烧香拜佛的场所。驻足眺望,能观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碎石山道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林木森森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300米标牌


    王鏊在《登莫厘峰记》中如是写道:“半山有亭,名曰栖云,取高栖在云之意,为游者休憩之所。内塑佛像,断臂残足,潦倒十分,然仍为善男信女膜拜之对象,殊为不解。”王守梧在《登莫厘峰半途中即憩栖云亭》诗中云:“山里栖云亭,闲云每此停。随风飘去也,飞过乱峰青。”

    目前所见之栖云亭,为2002年重建,亭内有东山席时珞题书“栖云亭”匾额。近年又重塑了佛像,并设置了香炉烛桥,为信众烧香拜佛提供了方便。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导览图:“凄云亭”应为“栖云亭”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示意图:“凄云亭”应为“栖云亭”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示意图:“凄云亭”应为“栖云亭”;“环云亭”应为“还云亭


    至此,我忽然想到了“雨花胜境”的导览图,以及一路上来看到的景点路牌图示。有的将“还云亭”写成了“环云亭”,时“还”时“环”的;而“栖云亭”全部写成了“凄云亭”,一错到底的。可能是音同字不同的,校对时又极不认真所致。这事看来虽小,但还是有损于景区的整体形象。

    当然,若无原有的“还云”和“栖云”在,这“环云”和“凄云”也读的通。“环云”,云雾缭绕的;“凄云”,凄云楚雨的,但毕竟意思与前不同,故还是应予改正为好。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慈云庵”石牌坊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前额:“慈云庵”;楹联:“慈云普护三千界,法座高居第一峰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后额:“慈云庵”;楹联:“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三千年历史默数胸中


    “栖云亭”后,有山路接续上山,路牌指示离峰顶还有600米。

    此段路程,坡度似更陡。但好在碎石路面状况不错,又间有长条石凳可坐,故没啥问题。那天我看到一位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在家人搀扶下上到慈云庵,可谓精神可嘉,心诚则灵。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石牌坊处回望山道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右上“慈云庵”山门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慈云庵”山门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莫厘峰”文字介绍


    记得那天,我在这段林木森森的山道中行进时,发现地上撒落着阳光透射的亮斑。我干脆在条凳上坐了下来,若有所思,心中顿时有一股诗意的泉流汨汨淌出。于是,一首《山林偶思》便应景而生:

山道

坡陡径斜

空阒清寂

林间

树叶婆娑

光影迷离

石凳上小坐

如入氧吧

尽情呼吸

气喘

渐渐平息

情思

缓缓漫滋

恍然若梦

物我两忘

今夕何夕


 【原创】太湖风韵(26)东山:《莫厘峰》上

光影斑驳,洒满了最后600米登峰小道


清风徐来

投以问候

将思绪打碎

斑驳满地

像万花筒

充满神奇

似满天星

银光熠熠

那白色的耀斑

莫非是

攀登的足迹

岁月的印记

回看

已成过去

前瞻

倾尽全力

 

(未完待续)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9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