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2018-09-03 16:10:01)
标签:

原创杂谈

小孙孙

上学

一年级

文化

分类: 世事洞明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时间过得真快,小孙孙已经六周岁,到了上学读书的年纪了。
    从三年前上幼儿园的“三岁而泣”,到三年后的“六岁而读”,他已长大了三岁,应该不会再哭鼻子了吧?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8月31日和9月1日上午,校特意安排一年级的新生到校,熟悉学校环境,讲解有关事宜,考虑可谓周到。
    一早,小家伙在爸爸的带领下,走进了这个平时他在围栏外不知看过多少回的校园,不知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如今“我也来了”。有点好奇,有点茫然。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乃“读书做官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韧作舟”,则喻读书学习之辛苦;“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则喻读书增知对于社会之作用;至于上世纪十年浩劫中的“读书无用论”,则是革了文化的命,教训惨痛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这样的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不是问题,且各有各的理解。而对于刚踏入校园一年级的小孩子而言,却是一无所知的。
    本来就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想当年,我在小家伙这个年纪的时候,在自家和亲戚同辈的小孩中,我排行老大,也是第一个上学读书的,故有了一个“读书阿哥”的称号,一直延续了好多年。当然,这个称号并不是说明我读了书,知识有多深,而只是有别于其他未上学的弟妹,便于称呼而已。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而如今,我们这辈的第三代中,小家伙又是首先上学读书的。妹妹的外孙女年龄虽大了七个月,但我家的小孙孙出生日距九月一日开学日提前了十一天,正好轧进。故与表姐同为一年级的学生,同时上学读书。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天,学校在大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暨一年级新生开笔典礼,十七个班级,八百七十位一年级新生,几乎占了半个操场。

    早上十点许我路过时,正好典礼开始。于是隔着操场围栏观看了全过程。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典礼仪式的主题是:“开笔启蒙,慧悦人生”。典礼在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后中开始,共有六部分组成:1.自正衣冠,新生自检脸面和衣着是否整洁;2.朱砂点痣,老师为每一位新生额头中心点痣;3.学习宣言,类似三字经的句式,琅琅上口;4.开笔启蒙,现场示范“人”字写法,意寓堂堂正正做人5.高年级(5、6年级)学生寄语,赠送礼物,一年级每班随机抽取男女各两名学生代表受赠;6.校长致辞,情之殷殷,言之切切:“让每个孩子带着微笑走进校园,带着自信走向成功”。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了《小儿郎》这首儿歌:“小呀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耳边仿佛飘来了罗大佑唱的那首歌《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看来小家伙就像当年初上幼儿园时那样,对新的环境又要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尤其是在读书,长知识方面,还有漫长的,曲折的,艰辛的路程要走。
    不知他作好了准备没有?


【原创】杂谈:《六岁就读》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为他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在心里默默的祝愿。祝他学习顺利,学业有成。
    加油,刚巴待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9月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