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一览
在离莫厘峰顶约百米处,矗立着“慈云庵”的石牌坊。牌坊前额:“慈云庵”, 联曰:“慈云普护三千界,法座高居第一峰”;牌坊后额:“慈云庵”,联曰:“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三千年历史默数胸中”。

垒石围墙
摩崖石壁

慈云庵

观音古道场

大士殿
走过牌坊,即为山道尽头。右上十数级,就到了“慈云庵”的山门。入内,见前殿额题“观音古道场”,门外墙左右分立碑记各一块,右侧为“重修慈云庵记”碑,左侧为“钦加知府衔署理江南苏松常等处太湖抚民府何为告示”碑。后殿则为“大士殿”,两侧有偏殿,还有寮房和客堂等。

“重修慈云庵记”碑

“光绪三十一年告示”碑

山顶泉井

观音坐像
慈云庵,取“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之意。原名莫厘观音庵,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黄墙垩瓦,危然孤持,若隐现于云雾中,则幽如仙境。然三百多年来,屡建屡毁。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光绪三年(1877)东山席氏出资重建,遂改名慈云庵。终毁于1968年文革,山巅大士殿、三官殿皆荡然无存。

峰顶远眺

“莫厘峰”碑

严禁损坏

天高云低
2000年春,民间人士自发组建重建“慈云庵”义建组,筹措经费,策划重建方案,发动社会各界募集善款,购物置料,终于2001年6月18日,重建相继完成。竣工之日适逢莫厘峰庙会,新塑观音供奉入庵内,峰巅观者如潮,一度传为盛事。

山顶的“莫厘峰”简介,海拔292.4米
“慈云庵”石牌坊处的“莫厘峰”简介:海拔293.5米

“湖心积翠”(郑伟业)

“旷观”(张一麐)
殿宇之上即为莫厘峰顶峰大尖顶了。近年又新塑了观音像,并新刻了“莫厘峰”石碑。
在峰顶,我看到有一块介绍莫厘峰的牌子,上面写着大尖顶海拔为292.4米。而在慈云庵石牌坊后下方的莫厘峰介绍牌上又写为293.5米,两处相左,不知为何?

远山含黛

层峦叠翠

湖面如镜

山坳村庄
山顶的那块介绍牌上面还写到原有摩岩石刻五块,即“莫厘胜概”(吴荫培)、“旷观”(张一麐)、“云涛极望”(金天羽)、“莫厘峰”(李根源)、“湖心积翠”(郑伟业),让人吊足了胃口。可能是没有慧眼或是障眼法吧,初次寻找时竟遍寻不得。

客堂背影

客堂一侧

松针满地

防火小道
后请教师傅,在他的指点下,我像捉财积(蟋蟀)般拨开杂草,方寻到躺在地上的两块,“旷观”和“湖心积翠”,另三块可能已被荒草遮掩。因脚下情况不明,怕踩空遭致不测,故未敢贸然行事。后听说,李根源手书的“莫厘峰”,早已不知所踪了,心里不免有些怏怏然。

两道交汇

半山亭阁

无名无姓

手机测量
但是,山顶的好风光,那种天高云淡,气象万千的景象,似乎很快就冲淡了方才的不快,逐渐志高气爽,心旷神怡起来。

层次分明

消防通道

直升机坪

家泊港湾
难怪乎明代大学士王鏊曾在《登莫厘峰记》中如此描写:“西望吴兴、渺弥一白,有若云焉,隐见天末,或曰卞山也。北望姑苏横金一带,人家历历可数;有浮屠亭亭,曰灵岩上方也。东望吴江,云水明丽,帆影出没,若有若无。盖七十二峰之丽,三万六千顷之奇,皆一览而在,曰:‘大哉观乎!’”

防火通道

蜂花之恋

山鹃烂漫
山顶风光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客堂边的一条小道,便是下山之路。
与前山雨花胜境上来的缓上不同,后山有一种直落的感觉。下一段歇歇,停一会看看,湖光山色,山下民居,仿佛影随步移,形成一帧帧美丽的画面。

走过光阴

环太湖公路

星罗棋布

错落有致
在下到约220米高度处,防火小道与消防通道在此交汇。背山面水,有一座近些年新修的无名亭阁,倒是一处游人歇息和观景的好地方。

村民聊天

古色古香

尚锦古村
于亭阁西北处,沿着消防通道走一小段路,又有防火小道接着下山。一路穿过茶树果林,慢慢接近底下的村庄。见有好几位村民在狭窄的弄堂内休息聊天,不免也与他们攀谈几句。得知此地为“古尚锦”村,出村们后,果然见其村名赫然在墙。

左:古尚锦酒店;右:古尚锦茶坊

贴水亭廊

一帘幽梦

此渡何处
先后三次的登峰经历,我想,吴伟业的这首《莫厘峰》诗,或许最能反映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始信一生误,未来天际看。乱峰经数转,远水忽千盘。独立久方定,孤怀骤已宽。亦知归径晚,老续此游难。”

走进古村

拾级小道

下穿果林

成功登顶
是的,人生当游直须游,莫待老来恐难游啊!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