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的枫桥景区,如果按照大的区域划分的话,则以枫江为界河,东侧为寒山寺,西侧为“江枫洲”,众多可看的景点皆分布于内。其南起何山大桥北侧,北至枫桥、铁铃关一线,直至古运河分岔处,此地历史上乃枫桥古镇著名的西塘。1954年为了避免大运河嘈杂船声对寒山寺的影响,古运河向西改道后,将其围成了一小岛,当时有百余户居民,还有驻苏部队的营房坐落其中。于2003年建成开园的江枫洲景区,一改原来环境脏乱差的旧貌,业已成为苏州西大门和古运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何山桥俯瞰江枫洲景区,左侧为京杭大运河,右侧“渔隐桥”跨于枫江之上
何山桥东北侧,左前方为江枫洲景区南大门
渔隐桥东堍
渔隐桥东南侧
左侧为南码头和“涛声依旧”水驿长廊
费之雄手书“涛声依旧”匾额
京杭大运河奔流南去,诸桥依稀可见
江枫洲景区,占地3.5公顷,分为三个区域,即北部的古镇街市,中部的民俗风情,南部的生态植物,有三门可入。
南段,从何山桥东北堍入。过亭式渔隐桥,南码头设于洲头。于“涛声依旧”水驿长廊可近观何山桥,乃至远眺狮山桥、索山桥、石湖大桥,以及运河中船只来回穿梭之景象。北侧有高6米,重6吨的唐灯,寓意六六大顺。沿枫江依水而筑,可见“报春轩”以及清人段玉裁隐居宅所“一枝园”,“江枫草堂”等景点。
中段,过江村桥而入。广场正前方为器宇轩昂的“吴门古韵”戏台,与寒山寺照壁隔河相望,其后有“碧薇轩”。南侧为钟韵楼,北侧设“漕运展示馆”,以四十多只船模和图文,并利用先进的光影技术,介绍和展示了漕运历史文化。临水向北,依次为过街楼式的“半砚巷”,乡村风光的“渔隐村”,廊式“听钟桥”,唐寅《枫桥有感》诗碑,古色古香的愁眠轩等。
北段,由枫桥大街入。可见身高十米,石础坚实,构筑牢固的铁铃关。其控枫桥,扼运河,乃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旧时枫桥官道“三关”中唯一幸存的关隘,也是苏州目前仅存的抗击倭寇的敌楼之一。我登关远望,四下风光尽收眼底。
唐灯,此处原为法华庵旧址
一枝园,原为清朝段玉裁居所
园内江枫草堂
庭院湖石小品
隔岸观一枝园
曲径通幽
出关过桥,左侧为游船码头,临河石驳岸镌有三字,为当年张继“夜泊处”,上方有“枫桥夜泊”勒石,以及沈度手书“枫桥夜泊”诗碑;正对码头为接官厅,为当年接待南来北往朝廷官员之所,内部陈设典雅,上悬“诗韵钟声”牌匾。码头右侧塑张继铜铸坐像一座。
顺桥堍一路向北,即历史上的“枫桥北街”,现街口立“江枫洲”石牌坊一座。虽然不见了当年的喧闹与繁华,但在这条业已恢复的明清古街上,注入了“苏艺名人坊”的文化元素,邀请苏州民间艺术大师来现场展示苏绣、玉雕、石雕、灯彩、剪纸、文房四宝等手艺,还重建了米行、当铺、驿站、渡口等旧日景观,让游客在了解吴地民俗民风和各种民间艺术之时,不免怀古思幽,触景生情。
江枫洲景区中部入口,越过江村桥即至
隔岸观“吴门古韵”大戏台
碧薇轩
漕运展示馆
展示馆内船只模型
“漕”字灯笼
隔岸观“半砚巷”
我走在街上,两侧店铺鳞次栉比,但游客并不多,显得有点冷清,这或许更能凸现“明清”两字的氛围吧?
街市尽头,右侧为古代“水马驿”之所在,驿馆门楣上书“驿传逆旅”四字,可想当年驿路之艰辛和不易。右后方矗“清风会吴”石牌坊一座。至北端,一水中分,一路向东,现已封航保护;一路奔南,运河浩荡而去。感觉气势磅礴,水阔天空,谓之“惊虹渡”。
相传明代民间高士赵宦光曾在此隐居筑园,号“寒山别业”。惊虹渡乃十几园景之一。今将其沿用于江枫洲古运河码头渡口,适得其所。其主体建筑飞檐戗角,石狮牌坊镇守渡口,气韵灵动而颇显威势。
“江枫画院”和“太湖鲜八珍糕”店
“渔隐村”
渔隐村滨河景观
“江村愁眠”勒石,枫桥近在眼前
“听钟桥”西侧
“听钟桥”南侧
“听钟桥”东北侧
“听钟桥”内
日暮时分,我伫立在“惊虹渡”的石牌坊前,抬头看着苏州书法家谭以文写的横额,以及本土书法家费之雄书的楹联“云霞流丽东西映,天水空明上下鲜”,想象着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御赐时的情景。顺着渡口的石阶一眼望去,远处寒山桥一虹飞架,倒也贴切。是巧合,还是刻意所为,我不得而知。长长的拖轮和硕大的单体船你来我往,古老的黄金水道至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张继塑像,背靠枫江,远处为“江村桥”
张继塑像左前方为“枫桥”和“铁铃关”
“接官厅”
“接官厅”内陈设及“钟声诗韵”牌匾
张继当年夜泊处
沈度手书“枫桥夜泊”诗碑

隔岸远观寒山寺弄沿河民居
可见,枫桥乃古运河入苏之要冲,水路四通八达。在漕运时期,其具得天独厚之优势,故唐代已初现繁盛之貌。及至明清时期,枫桥更是商旅如织,舟船林立,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转口地与集散市镇。始于枫桥塘的水路由西向东,经上塘河,穿过来凤桥、下津桥、上津桥直至阊门吊桥,绵延七里形成姑苏繁华之地,这在清徐扬的《盛世滋生图》中有所描绘。只可惜在1860年太平军与清兵的交火中,几天几夜的大火使阊门、山塘至枫桥化为一片灰烬,往日的繁荣从此消失。
现江枫洲内那块唐寅诗碑上的《枫桥有感》,写的可能就是当时其眼前所见之荒芜景象:“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
其景其情,与前所写之《阊门即事》大相径庭。
江枫洲景区北入口
诗碑长廊
“梦诗亭”
“铁铃关”正姿
“铁铃关”侧影
关门紧连枫桥石阶
“铁铃关”重修记
枫桥,你历史厚重,人文丰富,是苏州300多桥中,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桥,是一个让人百般寻觅和留恋的地方。作为苏州人的福份,空闲之时,可以随时到这里兜兜转转,欣赏一下秀丽风光,人文遗存;回溯一下古老历史,沧桑岁月;拜叩一下禅寺诸佛,祈福平安。两桥一寺映入眼帘,诗韵钟声萦绕心头,这是一种何等的视觉愉悦,精神享受啊!
顺道折返时,我在张继塑像前又停住了脚步。看他敞怀席地而坐,那微合的双眼,沉思的神态,是醒着,抑或在梦中?见不时有游人爬至其怀中拍照留念,我真怕惊醒了他的酣梦。想当年他于钟声鸦鸣,渔火明灭处,独对霜月,孤舟愁眠,写下了意境深邃,脍炙人口的绝句,把身影留在了枫桥,将诗行融进了历史。后人多寻迹而至,吟咏无数,终难以与之比肩。
“铁铃关”外
登关隘洞中观景
关楼为“文昌阁”,内悬“威震三关”匾额
枫桥与铁铃关紧紧相依
枫桥重修记
夕照中的“枫桥”与“铁铃关”
拾级而上可入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陈小奇作词、作曲,毛宁演唱的歌曲《涛声依旧》,一夜之间唱红并传遍大江南北时,一下子又把枫桥引入了人们的视线,让古代到现今形成了一条连线,具异曲同工之妙。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粉黛鎏金,景色醉人
“愁眠轩”
唐寅《枫桥有感》诗碑
“江枫洲”石牌坊
明清一条街入口
盛运米行
珍宝当
当晚,枫桥景区的场景一一再现于我的眼前,《枫桥夜泊》和《涛声依旧》的诗与歌反复回响在我的耳边。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向朋友圈发出了一封微信:
“枫桥,因唐人张继的诗而名。一首《枫桥夜泊》,传唱了千年。历代文人,追循着他的脚步,赋就了无数的吟唱;八方游客,寻觅着他的诗意,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然时过境迁,个中的情绪谁人能懂?涛声依旧,帆影已远,你的幽思,是否还能追得上那艘早已远行的客船”?
“惊虹渡”亭廊
“惊虹渡”渡口,远处可见宛如彩虹的“寒山桥”
枫桥水马驿,上方悬“驿传逆旅”牌匾
驿站马槽
驿站边“清风会吴”石牌坊
在“渔隐村”水边观“听钟桥”
远观枫桥大街滨河民居,寒山寺普明宝塔佛光普照
2014年12月28日
好友“昆山芝草”留玉:
雨里枫桥最可观
诗人半卧乐如仙
握指祈运果三次
但愿灵通显第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