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一个下午,我去了苏州古城之西的枫桥。虽北风略寒,然冬阳微暖。缓步于古老的石板街上,徜徉于幽雅的江枫洲内。眼前的物象新旧交迭,耳边的船声远近回旋,生发出一组组令人溯古生情的画面,构成了一个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缘由。
枫桥,已经记不得去过多少回了。但每见四海之游客慕其名声,纷至沓来,甚至有点朝圣的意味。除了桥东南有著名的寒山寺外,其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独特诗境,就足以使人惊羡和着迷。

枫桥路西首的“寒山胜迹”牌坊
枫桥大街东首的“第三十六届寒山寺新年听钟声活动”鸟居
张灯结彩的枫桥大街
寒山寺弄北首
何山桥东堍的“枫桥胜迹”牌坊
枫桥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
说实话,枫桥是一座看似普通,但幸运附身的桥。要不然,这样一座江南姑苏常见之古桥,千百年来,何以名贯古今,誉驰中外呢?这不得不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以及他的《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何曾料想,这一吟咏,竟成千古绝唱。那场景的描写;情感的蕴蓄,意境的空灵,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以至于妇孺童叟,国人外宾皆能背诵。看国之唐诗,浩如烟海,然其普及率之高,影响率之大,恐非它诗可及。
江村桥南侧
江村桥北侧
江村桥东北堍

在“夜泊处”南眺江村桥
在渔隐桥北望江村桥
江村桥重修记
张继,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86年)进士。曾仕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等官职。一生写过许多诗,集为《张祠部诗集》,多为纪行登临之作,但独以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期间的《枫桥夜泊》最为传名。
诗中“江枫”,当指“江村桥”和“枫桥”,这两座桥形制和外观大致相像。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枫桥从此名声大噪时,江村桥似乎默默无闻。我曾好多次在桥边,看到游客误以为它就是枫桥,但一看桥额,便知非也。
和合大道记
和合大道入口
寒山寺照壁
寒山寺照壁背面
寒山寺正门
寒山寺保护碑
江村桥为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年份不详。清康熙四十五年(186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现为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重修之面貌,桥东北侧立有《重修江村桥记》碑文。
江村桥横跨于枫江之上,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阶,北侧10阶,向上25级至顶,长38.7米;桥面宽2.4米,长2.88米;西堍直接33级石阶一贯到顶,与枫桥遥相呼应。
按照地理位置,其在寒山寺正门照壁之西南方,游客当先睹江村桥,而后至东北方见枫桥。但古之京杭大运河流至苏州浒关到枫桥,便兵分两路,一路向东叫枫桥塘,穿过阊门、入南濠;一路流经寒山寺前称作枫江,向南入胥门,汇合在护城河,再经盘门、觅渡桥,与吴江段运河相连,流向浙江。枫桥便扼守在运河至苏州的要塞处,古驿道也恰巧在此交汇,成为水陆两驿道的中转站,故其地位和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难怪明人高启在《泊枫桥》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寒拾遗踪”石刻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两侧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碑
水月道场
大雄宝殿左侧
寒拾泉
寒拾殿、藏经楼
枫桥,旧又称“封桥”,始建于唐朝,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之古桥早已不存,现在的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拱桥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桥长39.6米,宽5.27米,跨度10米,东堍紧连铁铃关。后宋仁宗时丞相王郇公,即大学士王珪,曾书《枫桥夜泊》诗碑,立石普明禅寺中,“枫”字遂正。但不管怎样,就像起先苏州的“封门”后为“葑门”,“灭渡桥”习称“觅渡桥”一样,一个“枫”字,似乎多了些诗情画意。
当下的枫桥,是以一个整体的风景名胜区为背景的,即通常所说的“五古”,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为主要游览内容。其从1986年开始规划,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旅游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具有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旅游景区。
普明宝塔西
“普明塔院”碑石
仰望普明宝塔
普明塔院一角
在和合大道观普明宝塔
树木掩映中的普明宝塔
寒山寺和夜半钟声,因张继写入诗中,从此亦闻名于世。其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较枫桥晚。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传说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一千多年来先后多次遭到火毁,现今所存为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之物。
寒山寺内古迹众多,主要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寒拾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第一楼等。除此之外,禅寺于上世纪中期至今又陆续恢复重建和新增扩容,继1995年重建普明宝塔后,又于2002年开建了寒山别院,2008年新建了大钟大碑园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寒山寺文化的内涵,而且为寒山寺久负盛名的诗碑钟声品牌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花桥
枫江第一楼
亭内矗佛像立碑
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
寺内钟楼
在普明塔上俯瞰钟楼
寒山寺,我也进去过不知多少回了。其楼阁巍峨,回廊幽深,古木葱郁、香烟缭绕,尽显佛门圣地之气度。这次去,离新年敲钟祈福日期已近,禅寺内乃至整个景区都在进行紧张有序地准备,彩旗招展,彩灯高悬,浓浓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过几天,辞旧迎新,祈福平安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又将如期回荡。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曾与同事锡旦兄一起入寺。在钟楼内部的石碑前后抄写过碑文,并在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上拓过印。至今我保留着一张,虽非自己亲手所拓,但亦为其原碑之拓物,值得珍藏。
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
左侧为赵朴初题“寒山寺碑廊”;右侧为王珪手书《枫桥夜泊》诗碑
寒山寺碑廊一侧
法堂
寒山禅房
古寒山寺钟
观音峰
1996年,我陪深圳的朋友到寺内观光,适逢普明宝塔刚重建开光后不久。这座唐风浓郁的宝塔,原物三建三毁,最后一次毁于元代末期。塔为寺之标志,寺以塔院冠名。现得以恢复,结束了寒山寺六百多年无塔之历史,圆了历代僧人的心中之梦。当在二层看到佛祖头上类似螺蛳之物时,他好奇的问,这当何解?经工作人员讲解,方知此乃“螺蛳告状”,状曰:“天下世界人最恶,吃我咯肉,还我咯壳”。似乎亦告诫人们诸恶莫作,否则有因果报应。
2008年,老丈人因病去世。五七那天下午,我们在寒山寺为他做了超度佛事。几十个僧人念了近一个半小时的经,磕头无数,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事毕,晚上还在寺内吃了正宗的素斋。感觉其做佛事之地道,烹素斋之可口皆名不虚传。
金碧辉煌中的和合二仙
寒山寺西院墙
寒山别院
“寒山拾得诗”碑廊北侧
“寒山拾得诗”碑廊南侧
松茂亭中的李大钊手书《枫桥夜泊》诗碑
中日友好书道纪念碑
在寒山寺南侧院墙外,现为宽敞整洁的和合大道,其南新扩了寒山别院,以绿化造景为主。内外两壁为遍刻寒山诗文的碑廊,让游客在禅寺观光时,还能欣赏到寒山诗的精粹,体悟其中劝人为善的内涵。院内高处,“松茂亭”翼然,亭中可见李大钊于1919年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亭之东南,另有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中日友好书道纪念碑”存焉。
梵音阁北面
梵音阁南面
大钟
俞樾手书《枫桥夜泊》大诗碑
大诗碑背面为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钟大碑记
大钟大碑园南照壁
新建的大钟大碑园内,大钟楼“梵音阁”气度不凡,高达28.9米。内置大佛钟高8.608米,直径5.242米,重达108吨,根据佛门梵钟的特点,意喻为消除人生108种烦恼,与佛教的百八钟声相完全意合,并在钟体上镌刻七万多字的《大乘妙法莲华经》一部。据说其声音洪亮,音色和美。但我细辨老钟与新钟之异,总感觉老钟的声音似乎清亮些,当年我和深圳的朋友曾亲手撞过。新钟可能体型过于庞大,所发之音有点沉闷。
钟楼正南,矗有中华第一大诗碑总高度为15.855米,内容正面刻有俞樾手书的张继《枫桥夜泊》诗,背面刻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与大佛钟一起,于2008年12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定为世界之最。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佛钟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诗碑
写于2014年12月27日
好友“昆山芝草”留玉:
寒山寺里乱钟声
游客兴来便可闻
观音照男佛照女
许愿真诚默默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