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纪念馆正门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及名人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底层大厅内的鲁迅先生塑像

从二层俯看一层大厅
去年10月25日,我沿着甜爱路一路向北,进入鲁迅公园的东门后,右侧便是“鲁迅纪念馆”。只见整座二层建筑,山墙高耸,粉墙黛瓦,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风格。大门正墙上,由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黑色大字,在白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醒目。

二层平台上六幅浮雕: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各不相同,
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

我走进大门,穿过名为“百草园“的庭院,便来到了宽敞高挑的大厅,它与二楼空间共享,融为一体。在大厅的西侧,端坐着的鲁迅先生塑像被绿色植物簇拥着,手持烟卷,以他标志性的冷峻且犀利的目光,注视着前来参观瞻仰的人们。

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名对

铁屋里的人群:以影像方式显现,发人深省,令人震撼,极具视觉冲击力
与公园内的嘈杂喧闹不同,馆里尽显肃穆宁静氛围。我看见服务台有位文质彬彬的先生正与日本友人攀谈,一口流利的日语。经彼此自我介绍,方知其亦为新浪网友,博名“张嵩平”,是鲁迅纪念馆的职员。
晚上回苏后,我登录了他的博客,品赏了他的精彩。他通日语,精绘画,擅摄影,颇有建树。遂加了关注和好友。我在张先生那里领取了一张“临时摄影证”,挂在胸前,径上二层而去。

鲁迅先生与《新青年》杂志

《自由谈》报刊
鲁迅纪念馆拥有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二十余万件,其中包含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影像、杂志

内山完造先生塑像和内山书店
而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为参观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可看性较强,易于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鲁迅先生和文学青年蜡像:栩栩如生

鲁迅先生和新文学青年影像墙
我细细地看着,默默地想着。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和《自嘲》诗,不就是他人生最好的缩影和诠释么?

鲁迅先生和故乡

鲁迅先生与许广平:《两地书》

鲁迅先生遗物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在东瀛

鲁迅先生在上海时期的译作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我默诵着先生的诗,尊崇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你 本有望
成为 一名
技艺精湛的
医师
治病救人
扶伤救死
治疗 人们
罹患的疾症
痊愈 人们
感染的病体
谁料想 你
却成为 一位
特立独行的
文人
铮铮铁骨
凛凛正气
锃亮的手术刀
化作
犀利的笔
将
国民的灵魂
深入剖析
从《阿Q正传》
到《孔乙己》
从《流氓的变迁》
到《狂人日记》
篇篇檄文
鞭辟入里
将 国民的
良知和觉醒
一一唤起
这里的 陈列
让 后人
追寻着
你的足迹
于是
中国的现代史上
少了 一位医生
多了 一员斗士
如今 你
虽然
身已作古
但 精神
已永垂历史
因为
相对前者而言
后者的选择
更有意义
在此,谨向好友张嵩平先生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1年10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