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2011-11-16 10:26:58)
标签:

文学/原创

诗词

上海

鲁迅故居

文化

分类: 萍踪浮影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甜爱路的东边,四川北路北侧,有一条不宽(约10余米)、不长(约600米)的山阴路(原名施高塔路)。就是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街道,经查实的名人故居就有14处,历史遗址9处,优秀建筑18处,还有的“藏在深闺待人识”,于是便不由得让人刮目相看了。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山阴路、四达路口的一栋老建筑:青红相间,中西合璧


 

    鲁迅故居就是其中的一处,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的大陆新邨内,是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寓所。他1933年4月11日携妻儿入住,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在这里逝世,享年56岁。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山阴路132弄大陆新邨


 

    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鲁迅先生在这里先后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表》、《死魂灵》、《俄罗斯的童话》等四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中外版画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诗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一楼:会客厅(根据参观资料翻拍)


 

    在这里,鲁迅先生会见过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和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等中外人士,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

    鲁迅故居真实地再现了鲁迅生前的原貌,内有珍贵文物陈列品400余件,反映了鲁迅生活和工作的情景。所陈设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这是许广平女士于1950年复原鲁迅故居时捐赠的。同年10月,并由其亲自按当年原状布置。1951年1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1959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二楼:鲁迅卧室兼工作室(根据参观资料翻拍)


 

    去鲁迅故居,我前后了跑了三次。第一次(2010.12.25)下午时间将晚,我先认个地方;第二次(2011.1.10)适逢星期一,不对外开放;第三次(2011.4.13)终如愿以偿。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三楼:儿子海婴卧室(根据参观资料翻拍)


 

    因鲁迅故居空间不大,故分批控制进入人数,并有专人陪同。我去的时候正巧是空挡,享受了贵宾(一人独观)的待遇。由于鲁迅故居内不能摄影,于是我便把精力集中在观察上。从一楼到三楼,整齐的摆设,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回到从前,不免触景生情起来:

  

屋内的陈列

还是旧时的摆设

日历和时钟

仍停留在那个悲伤的时刻

可中国的历史

早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的纪念

就是为了不能忘却

 

和煦的阳光

将窗台静静地照射

先生喜爱的植物

仍生长于天井两侧

人们满怀虔诚

来这里缅怀拜谒

物是人非

犹睹那一腔壮怀激烈

 

曾经躲进小楼

空间显得那样逼仄

始终心系华夏

思想总是这般澄澈

是战士

何惧辱骂和恐吓

是战斗

哪怕惨烈与白热

 

我俨然看见

山阴道上走来的赤子

为了国民的觉醒

呐喊得精殚虑竭

为了民族的未来

操劳得呕心沥血

我蓦然想起

诗人臧克家

发人深省的诗句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我依然记得

叶圣陶先生

慷慨激昂的话语

先生死了

民族之魂却是不会死的

 

【原创】沪上印象(5)新诗:《鲁迅故居》
参观券留作纪念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1年10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