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
之四:要生活在自己的角色中
·与朱时茂(饰许灵均)、 丛珊(饰李秀芝)的谈话·
这次去宁夏主要是体验生活,角色的生活你们都没有。角色与你们的家庭、生活经历距离太大了。这就需要你们解决与角色靠拢的问题。
性格就是人对待生活、事业,对待家庭、爱情等等各种关系的总和。历史条件决定了性格的某些方面。
许灵均、李秀芝这两个角色随着剧情发展都有变化,这对演员来说提供了很大的创作境地,首先要求演员作详细的案头设计工作。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生活在自己的角色中。拍《红色娘子军》时,陈强和祝希娟二位经常在一起互相寻找人物关系的眼神,你们二人也要寻找相互的关系——关系的发展、变化。对角色的想象要具体。不是空想,而是要符合角色,从角色出发。
“小品”是探索人物关系,逐渐认识角色的方法之一。给人物打草稿,画素描。最后成一幅油画。
要求你们在生活中与自己的“对象”混在一起,找自己的基调。要善于找些独特性的东西。
我给你们布置的十几个小品,能展示人物的各个方面。先找角色的基调,要从角色语言中、动作中去找。
可做一张人物关系图表,把各种人物关系排列出来,找寻正确的表现,这样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小品的规定情境尽量找得有趣些。
一、细读剧本,做案头工作。要一场戏一场戏分析。自己共有几场戏,“排队”,理出时间、地点、事件。幕前幕后干些什么,要有具体设想。对语言、潜台词、动作有什么理解、想法、建议,想出具体方案,就是说,丰富细节,补充剧本。二、做小品,秀芝要挖深度,许灵均要有广度,因为这个戏中其他演员(如刘琼、牛犇等)都是很有经验的,所以你们要五倍、十倍的努力,才能在排戏中融洽。
电影交流不要有舞台感(面对观众),任何场合——排演,拍戏,都要象一个演员。要松弛,不怕人多。人越多,自我感觉越好,这才是个演员材料。要培养这种素质,经常培养,在镜头前就会自如些。
在想小品的时候,想象力再丰富些,动作性再强些。人物变化起伏要大,动作幅度要大。研究分析剧本的过程,想的过程,就是对角色理解的过程。演员和自己的合作者在平常生活中要培养思想方法的统一,不要格格不入。
许灵均这个角色展示在观众面前,是间断的,跳跃性的,演员要把力量摆在最刀口的地方,戏少的演员更是要集中火力。要探索人物关系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要找寻能冒出某些个性色彩的东西,然后往高处、深处开掘。也就是要开掘有艺术魅力的东西,突破一般的处理。
有了人物关系后,不要满足,要追求人物个性。性格是通过各种人物关系展现出来的。戏少的演员更要在自己出场少的情况下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演员组的谈话·
潜台词,内心独白,有时能找到,但是往往体现不出来。这说明我们很多电影演员脸部表情的体现力差。舞台上可以靠形体,而电影上很多细致的戏靠特写。
《牧马人》中用了很多“静场”,这种静场常常是人物内心最激动的时候,话不知从何说起。而演员往往也最难处理,常常会空,要挖掘丰富的内心独白。
对话时不要老冲着“对象”,越是不完全对他说,就越会使他感动。越随便越好。中国电影里老是冲着人说话,这是一种习惯势力,要突破。
演员要想些有特色的动作。
演员对白,扬抑高低的处理技巧是很重要的。
对人物的处理与观众的理解不能距离太大。
一个演员在创作角色时一定要“断念”。我常常说“断念”。没有一个演员在不“断念”的情况下,能塑造好角色的,没有这样的先例。(这里说的“断念”是借用日本词汇,意思是去掉一切杂念,全心全意进入角色。)
电影表演一定要生活,自然,不做作。同时希望能做到有鲜明的“个性”。
许灵均和李秀芝,许景由和宋蕉英,郭(左口右扁)子和牛凤英、董大爷和董大娘这四组人的色彩各有不同,角色的距离尽可能拉得大一点,处理得人各有貌,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鲍芝芳整理)
(摘录自谢晋:《现场琐语》,载《艺术世界》1982年第五期)
《中国电影年鉴》1983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