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晋:电影演员与电影表演(6)

(2008-01-18 22:16:14)
标签:

文化

分类: 编导演手记
                   谢晋:电影演员与电影表演(6) 
                                    谢晋
 
  之六:儿童演员的选择和处理
    一、如何选择儿童演员。
    我们在延安收集资料,以及到过去的保育院体验生活时,观看了大量当年有关保育院生活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选择儿童演员时特别注重气质要朴实,人各有貌,而不能单纯的追求漂亮。我们把选择的重点放在部队幼儿园和工人居住集中地区的幼儿园。在挑选的过程中,凡是幼儿园小分队的演员,已经习惯那种夸张表演方法的小朋友,我们一个也没要,尽量挑选形象朴实,但反应要灵活的孩子来参加拍摄工作。当时有人议论说,这些孩子既不漂亮又不会演戏,你们是要办托儿所还是真的要拍戏?现在影片上映后,众口一致认为儿童演员选得好,演得好。这和我们当初深入生活,选择演员指导思想明确,是分不开的。
    二、如何给儿童演员排戏。
    《啊!摇篮》描写了延安保育院的一支小分队在撤退时的种种遭遇,其中表现孩子的戏不少。我们选来的小孩,最小的两岁多,最大的刚六岁,都还没有上学。他们既没当年艰难辛苦的生活经历,又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来理解角色和剧情,绝大多数是头一次来拍电影,对什么是“演戏”,什么是“创造角色”,一无所知。因此,如何让他们能“演戏”,又要演得象真的那样自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摸索了一些经验。
    1.密切和幼儿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
    这次因为要带年龄小的孩子到外地拍戏,我们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请来四位幼儿园的老师协助我们工作。她们有多年幼儿工作的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熟悉孩子,抓住每个人的特点和细微的感情变化。我们经常主动向她们询问孩子的情况,请教她们如何把大人的要求和想法变成孩子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除此之外,我们经常抽空和孩子在一块玩,听他们讲故事,细心地观察孩子,终于也发现了不少的秘密和特征。比如,有的小朋友容易哭,有的小朋友胆小,有的好强,有的小朋友私下里很要好,有的放在一块就要打架,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后,就能恰当的把每个小孩的特点和要他表演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凡是要拍孩子哭的场面,我们就先把容易哭的小朋友引哭,这样其他小朋友受到感染很快也就哭了。在主题歌的几组画面中,我们根据孩子之间的关系,把要好的放在一起演戏,这样,就从客观上帮助他们表演真实。根据孩子特点,分配表演内容的作法,在表演的真实、自然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2.心中要有设想,启发诱导孩子。
    我们事先对剧本中有关孩子的戏作了详细的设想。每个孩子在这段戏里说什么,做什么动作,都在自己脑子中先进行排戏。脑子中的戏排活了,顺畅了,再把戏编成故事对孩子讲述。通过讲故事,使孩子知道了剧情,也知道自己在这当中做些什么。在讲故事时,也还要注意幼儿的特点和讲述的方法。如果把编好的一段故事自己一个人一口气不停的讲下去,孩子是记不住的,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我们在讲时,一边讲一边向孩子们提问题,让他们根据内容自己也去想些动作和话。尽量把我们设计的东西,变成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孩子想的比我们原先设计的好,就改变我们的设想,采用他们的。这样一问一答,促使孩子们动了脑筋。因此无论什么复杂的内容,孩子都能记住。比如,亮亮向李楠要水喝的一大段戏,亮亮的感情变化很大,从故意问李楠拎的是什么,继而拦住李楠以想妈妈来打动李楠,他见李楠在哭,便哭着问妈妈是不是也象湘竹阿姨一样爬不起来啦……。感情变化大、台词也多,从表演上讲是难度大的一场戏。由于采用讲故事和启发诱导,亮亮较好的完成了这段戏的拍摄任务。又如“罗爷爷牺牲”的这一场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把孩子想出的一些话和动作加以肯定,孩子们动了脑筋,就能自然的把这一场戏中几个阶段的情绪,有分寸的表达出来,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3.抓住人物特点,设计典型动作。
    我们根据每段戏的具体内容,结合人物和小演员的特点,专门为孩子们设计一些独特的动作,使他们通过表演各种各样的细节来刻画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加深孩子表演的深度。如在马家沟孩子“吃羊肉汤”这场戏,我们为冬来设计了用馍把碗里一点剩汤油花子都沾光的动作;为一个缺门牙的孩子设计了偏着头用边齿啃馍的动作;为一个小女孩设计了满嘴都是馍、嚼都来不及嚼还拚命往嘴里塞的动作……这些细小的动作,把孩子一天没吃饭。饿着肚子四处奔波的规定情景生动的展示出来,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又如在“烽火台”这场戏中,亮亮看见肖汉平,突然冒出一句,“我爸爸和你一样,也是太个子!”设计了一个踮起脚、伸手向上比划高度的动作。在去烽火台的路上,正当李楠见到自己的部队过来,她满面春风,神采奕奕时,胖冬来大煞风景的报告要尿尿的动作,使孩子的形象十分有趣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4.对孩子们既要排戏,又要不排戏。
    孩子的初次印象很重要,一句话,一个动作,孩子学几遍就会了,一旦定型就不易改变。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对一些内容较多,剧情比较复杂,感情变化大的戏,为了让孩子熟悉记住这些内容,我们就得反复给他们排戏,先从简单的记住词开始。每排一遍加深要求,逐步提高难度。大段的戏,通过反复排戏使孩子记住了,到现场,你再怎么跳拍,或是隔几天后再去拍,孩子都不会糊涂,搞不清该怎么演。比如一开头亮亮和妈妈分离的一场戏,亮亮要水喝的戏,等等,都是经过较多次数的排练,这些戏虽不是一天拍完,隔几天后再来拍这场戏,孩子还是能马上进入规定情景,前后拍的内容在情绪上差距不会很大而产生接不上的情况。对有些情绪戏,内容简单,情绪变化不多,感情幅度较大的戏,我们就不排戏。比如“遇敌机轰炸”一场戏中,孩子各种恐惧、害怕情绪,要求强烈的短镜头,主题歌中孩子在马背摇篮中的各生活侧面,以及保育院出发,孩子和老乡告别的各种动作,内容都比较简单,情绪要求不复杂。因此,我们事前都不排戏,而是到现场开拍这一个镜头前,把自己设想讲给小孩听,让他们去做,只要他们能达到我们设想的情绪要求,表演自然就可以了。
    三、解放思想,让孩子自己配音。
    影片拍好后,我们决定改变过去大人或者少年来给幼儿配音的做法,让孩子自己来配音,开始也有不少人担心,怕孩子口型对不准,感情出不来,口齿不清楚,影响影片质量。我们针对幼儿配音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事先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配音的内容不宜太长,我们就一个镜头为一段,台词不多孩子好配。在配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先是大人帮助孩子找准口型,或是做示范动作,然后再抓语气、感情。配音时孩子往往为了口型而忘了感情,我们就分工,有的专门注意口型,有的专门管感情。由于我们动了一些脑筋,花了一番功夫,终于使孩子闯过配音关,当银幕上随着孩子的活动出现了天真稚气的童音时,艺术的真实感更强了,感染力也更强了。
    给孩子拍戏要比给大人拍戏难,要费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孩子的特点,就可以拍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戏来。
    (摘录自谢晋、石晓华、黄蜀芹《找寻失去的艺术规律》,载于《电影通讯》1980年第10期)

                                                 《中国电影年鉴》1983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