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感悟随笔 |
分类: 教育杂谈 |
9月份,国内的小学开学了,儿子幼儿园的同学都进入了小学。这里的新学年要从1月份开始,还要上半年的幼儿园。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择校…
纳米的学校,班容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每班最多不超过30人,一但满员,任你是总统亲戚都不加不进去。温都的好学校不多,大都是私立的,学费虽高,但仍供不应求,其中最著名的几家,如果想入学,须在3年以前就报名。有几个华人为了孩子能顺利入学,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已经排队报名了。
儿子要到年底才满6周岁,是所在幼儿园大班年龄最小的一个。这个年龄问题,在国内也会是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是不至于入不了学。在这就成问题了,参加了A学校的面试,结果是:孩子太小,坐不住,建议再上一年幼儿园。我很不懈,小是小了点,但是你们小学的课程对孩子根本不成问题,小学一年级才学10以内的加法,这些国内幼儿园中班就学了。老师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这种拔高的做法,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他的心理和生理条件跟同班的比都有差距,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天,说得太严重了吧。
试试B学校,为了证明孩子尽管年龄小但是学习能力没问题,一去,先把儿子在国内幼儿园的课本和作业本拿给校长看,老先生一看连连摇头:NO!NO, 这种做法是很错误的,读书和写字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幼儿园就是让孩子玩,你让孩子认字、书写是对他的迫害…受不了!
我们的教育是有些拔高,但也不至于对孩子是种迫害。儿子很小有意无意间就认识了很多汉字,现在可以自己读童话,做数学可以自己读懂题意。认识这些汉字,对他来说跟记图片没太大的差别。来之前,计划得很好,在学校学语言,在家学国内的功课。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在这老师跟孩子是朋友,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不留强制性作业,基础自然打不牢靠;而且没有在课堂安静听讲学习的经验,回国以后面对大量的作业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是不好适应。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准备回国读书了,问其为什么?答曰:基础教育在中国!有个华商的孩子在这读小学四年级,回去连二年级的课都跟不上…
每一种教育体系有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中式的教育培养的人擅长做基础性工作;西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富有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西式基础性教育培育的枝杈嫁接到国内的中、高等教育,无法成活;而把中式基础教育的枝嫁接到西式的高等教育,则容易成活,也是现在国人推崇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