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元春评论史 之 年龄与相貌研究

(2014-01-05 20:22:29)
标签:

红楼梦

十二钗

评论史

贾元春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红楼梦》人物分析

贾元春评论史 <wbr>之 <wbr>年龄与相貌研究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2013年版 四川大学出版社

贾元春是金陵十二钗中地位最尊贵的一位,贾府也因为她而跃居皇亲国戚的行列。然而贵为皇妃的贾元春,在《红楼梦》中一直处于“朦胧”状态,她的一切似乎都需要“待辨”“待考”。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元春只正式出场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却是轰轰烈烈的。后面的章回虽然看不见元春的身影,但是她的存在却成了大观园里所有故事能得以展现铺陈的唯一理由。

在曹雪芹的笔下,几乎就没有正面描写过贾元春,胡文彬先生曾说:“她像深夜长空中飞过的一道流星,虽然一闪即逝,可那耀眼的光辉却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1所以迷雾再多,也并不妨碍和减弱研究者们对这一艺术形象的解析。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贾元春的年龄、相貌、才情、命运、影射,以及曹雪芹的创作角度和现实意义等六个方面。

 

年龄与相貌研究

对于红楼人物的年龄,曹雪芹采用的是一种避实就虚的手法,所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其真实的年龄都不清晰,贾元春亦是如此。红楼人物的年龄,看似一个无关痛痒的小问题,然而,如果要系统研究文本结构以及成书过程,这又将成为一个回避不了的大关键。所以探讨人物的年龄便成了一些红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在《红楼梦》文本中,绝大多数的人物其年纪虽然没有直接点明,然而如果细细推敲文本也能大致猜出,但是这种方法用于贾元春身上就不大灵验了,因为关于元春的年龄,在前后文本之间有矛盾之处。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说:

“夫人王氏……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冷子兴口中的“小姐”就是贾元春,“公子”是指贾宝玉,“次年”就是第二年。如果按照这样的表述推断,贾元春只是比贾宝玉大一岁。但是在第十八回元春回家省亲时又有这样一段文字: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从这段原文来看,似乎元春的年龄要大宝玉十岁以上,否则很难“情状有如母子”,如此一来,前后文本就出现矛盾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冯其庸先生认为,两段文字虽系原文,但是并非同一个人所说,“前面的话是冷子兴的‘演说’,是冷子兴的胡吹乱说,……所以他说的,‘隔了一年’,也是这种性质,算不得真的。而后面元春对宝玉‘手引口传’一大段文字,却是作者正面叙述,是认真的介绍,是说真的。”(2)

关于贾元春的年龄,说法很难统一,除了上述的文本之间的矛盾以外,在推导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矛盾。例如有些研究者根据《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的文本介绍,说贾元春生于“甲申年”,如果按照这个年份推回去,省亲是在“壬子年”,姚夑说此年贾元春“实系二十九岁,宝玉是年十五岁。当宝玉三四岁时,元妃已十七八岁,故能教弱弟之书,想此时尚未入选为女史也。后元妃于甲寅年薨,系年三十一岁,今书中作元妃死时四十四岁,殊不合。”(3)由此可见,在矛盾中推导,又在推导中产生矛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元春的年龄就只能成为一个谜,永久保存了。

    关于贾元春的相貌,在《红楼梦》的文本中仍然没有丝毫的正面刻画,所以李希凡先生说:“曹雪芹对贾元春形象的塑造,几乎没有写其‘形’,只是专攻其‘神’与‘情’。所以,元春的容貌,从小说的文本中难以得到太具体的印象。”4然而许多学者通过另外的途径“窥探”了一把贾元春的容颜。例如潘知常先生认为,贾元春是绝对的美女,原因有三点,第一根据贾府挑选媳妇的标准,王夫人的容貌应该是漂亮的,由于基因遗传,贾元春的容貌不会差。第二通过亲姐弟的比较,贾宝玉神采飞扬,那么姐姐也不可能丑。第三能进入宫廷当女史,后来被皇帝看重,整个过程是一个“海选”的结果,能在成百上千的秀女中脱颖而出,容貌自然是第一要素,所以“元春应该是个拔尖儿的美女”。5

    虽然元春的外貌可以推测,但是毕竟曹雪芹没有直接描写,这异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虽然红楼人物的外貌多是大写意式的描绘,但毕竟是有的。然而贾元春为何如此特殊呢?曹立波先生认为,这和贾元春的高贵身份有关。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贾元春晋封了贤德妃,她的归家省亲,展示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繁杂的皇家礼仪,“在如此隆重的仪式之下,对贵妃容颜谁也不敢多看。”6所以导致了贾元春的相貌很模糊,在众人眼中,唯有此时的“黄袍”最为闪耀夺目。

(1) 胡文彬  《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 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 2005年 P50 

2) 冯其庸 《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团结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P5658

3) 姚夑 《读红楼梦纲领》 载于 一粟编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中华书局  北京  1963年 P174

4)李希凡 李萌 《传神文笔足千秋——<</FONT>红楼梦>人物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2006年 P236

5)潘知常 《说红楼人物》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 2008年 P219

6曹立波 《红楼十二钗评传》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年 P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