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姨妈的“受众定位”传播技巧 之“自家人”

(2011-08-21 09:27:52)
标签:

红楼梦

传播学

定位传播

薛姨妈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薛姨妈的“受众定位”传播技巧 <wbr>之“自家人”

《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字为其定位,例如“敏”探春,“慧”紫鹃,“巧”金莺等等。书中的薛姨妈,作者给了一个“慈”字。然而这个“慈”字并非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它既有作者对薛姨妈为人处世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她玩弄心机的讽刺,其中还能窥见薛姨妈在传播策略中的一种技巧。

薛姨妈并不姓“薛”,她本是金陵王家的千 金小姐,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一母同胞,后来嫁到薛家,所以红楼梦中人都称她为“薛姨妈”。薛姨妈其实姓王,为什么作者不设计称呼她为“王姨妈”呢?依我的理解,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对薛姨妈三从四德、恪守妇道以及为人处世的肯定。在《红楼梦》时代,女孩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完美“妇德”的彰显。曹雪芹让薛姨妈改姓薛,就体现了一个“从”字。我们不能用现代社会的眼光去审视“三从四德”,更不能用当今“女性权义”去评判“红楼妇道”的对与错,因为在那个时代,薛姨妈这样做,不但没错,反而是一种美德。

自从薛姨妈的丈夫去世之后,就由她一人带着一双儿女操持、经营着偌大的家务,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极其不容易。她的女儿薛宝钗性情豁达,端庄贤淑,为人处世随分从时,无人不赞叹。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描写薛姨妈如何打理、周旋人际关系,但是从她女儿身上似乎能窥见她的影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用此句式如法炮制,我们也可以说:有其女必有其母。同样一个“慈”字,为什么在曹雪芹笔下既有“肯定”又有“讽刺”呢?这看似矛盾,却又顺理成章。因为薛姨妈一切行动、思维都被一层“慈爱”包裹着,当她处心积虑,玩弄心机之时也被“慈爱”美化着。就薛姨妈的行为理念而论,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美其名曰“具有薛姨妈式特色”的传播技巧。

“金玉良缘”是薛姨妈的杰作,在《红楼梦》中,薛姨妈始终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进行这她的传播。“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是《红楼梦》的中心议题,同时这也构成了一种对比,对比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有人为与天然的对比;有前世与今生的对比;有至情与至理的对比;有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有爱情与婚姻的对比。在众多的对比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是“真”与“假”的对比,这是一切对比的前提。

就真假而论,“木石前盟”是真,“金玉良缘”是假。在《红楼梦》开篇的神话中就孕育诞生了“木石前盟”,这一点无人可以否定。然而“金玉良缘”完全是人为制造,它的主要设计与传播者就是薛姨妈。

薛姨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为自己的女儿寻找一个好的归宿。第二,看着家道逐渐衰落,希望通过与豪门联姻而起死回生。第三,亲上加亲,知根知底;郎才女貌,天设地造。从这三点来看,很难判断薛姨妈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而且这也并不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把眼光集中在薛姨妈对“金玉良缘”分众传播的技巧上来赏析。

美国的传播学家H.拉斯维尔曾经提出传播过程有五大要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这就是传播学中著名的“五W模式”。在信息的传播中,首先分析、定位受众是比较关键的一步,这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和传播的目的。什么叫“受众定位”,就是明确传播的对象。往简单了说,就是你的信息要传给谁。

对于薛姨妈来说,传播“金玉良缘”的信息,受众定位有四个群体阶层。第一个群体阶层是“自家人”。薛姨妈创造“金玉良缘说”,首先要让自己家人知道,并且相信这一论调。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中有直接的证据。薛宝钗的金锁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八回。因为宝钗生病,贾宝玉过来探望,薛宝钗趁此机会细细观赏了贾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五彩宝玉”,并反复咏读上面的字迹,这时薛宝钗的贴身丫鬟莺儿听见了,主仆两人便有了对话,书中这样写道: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段文字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薛宝钗也有类似的器物,并且有字,还能和贾宝玉的凑成一对。二是这种器物薛家人众所周知,丫鬟也不例外,而且很熟悉,否则不识字的丫鬟一听是不会知道的,何况还能辨别文字的虚实对仗。在贾宝玉的再三央求下,薛宝钗拿出了自己脖子上的金锁。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在这段文字中,薛宝钗的表情很有意思,她打断了莺儿的话,为什么要打断,因为她知道后面的话是关于女儿家的隐私的,怎好意思当着一个男孩子说呢!而且这个隐私还和跟前这个男孩子有关系。到底是什么话,曹雪芹埋下了一个伏笔,一直到第二十八回才略有透露“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些信息,薛家人都是知道的,就连薛蟠都烂熟于心,书中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后,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怀疑是薛蟠暗中“使坏”,于是就责备他,谁知道薛蟠被冤枉了,便对薛宝钗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我们且不论此时的薛蟠说这样的话合不合适,有没有伤害到薛宝钗,仅从其中透露的信息来看,他对“金玉良缘”也是了解的,而且明白无误,当着薛姨妈的面指出,这是母亲和我说的。所以从上面这些证据来看,薛姨妈在薛家已经把“金玉良缘”的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了。

薛姨妈为什么要把传播受众首先定位在“自家人”,其实这是她的一种传播策略和方法。首先要让自己家人从思维的潜意识中肯定这一点,只有自家人肯定了这一点,才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人。其次,她一个人的传播,其能力和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发动大家一起传播才是扩大传播途径的最好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这一层面的定位与传播,效果甚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