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复出的时机的贾雨村
(2011-07-30 11:22:30)
标签:
红楼梦贾雨村传播学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命名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细读上面的文字,贾雨村革职的主要原因是“恃才侮上”。因为“贪酷”是朝廷官员的通病,虽然朝廷明文禁止,但是潜规则还得潜着实行,贾雨村的上司也在其中,所以曹雪芹在这里使用了四个字“未免有些”,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恃才自傲”这是中国式文人的习惯性举动,历朝历代,不乏其人。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多是革职贬官,甚至抄家问斩。事已至此,贾雨村虽然后悔不已,但为了面子,还得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来。安排好家小,“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去了,这句话洒脱飘逸,一幅回归自然的状态,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种认知层面,绝对看不出这句话的“精妙”。其实贾雨村并非是游历名山大川,而是假借游览,探访东山再起的机会。后来他在盐课林如海家找了一份兼职家教的工作,书中这样写道: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对于贾雨村的叙述文字,曹雪芹总是喜欢轻描淡写,就如同蜻蜓点水一般,但是审度其意,又深不可测。在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过,贾雨村聪明过人,极其善于把控传播时机,闻得林如海家招聘“西宾”,他立即就感知到复出的机会来了,贾雨村怎么做的呢——“相托友力,谋了进去”,八个字就把他如何选择传播时机,留意复出机会的意识渲染得立体而又饱满。这八个字就像一段动态的画面,贾雨村忙着托朋友找关系,出谋划策,四处打点,最终如愿以偿。
贾雨村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又闻得朝廷“起复旧员”,于是找了邸报来看,确认了信息无误后,就找到了林如海:
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从上文来看,贾雨村复出计划的第二步算是成功了。依附着林黛玉的船,上了京城,到了贾府,书中写道: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
对于这次进贾府拜见贾政,贾雨村是非常重视的,他深知此人的分量,复出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于是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名帖,十分小心谨慎。其实在这段文字中还藏了一个小秘密,按照常理,官位高的人,人际交往更广,办事能力更强。在贾府,贾赦袭了公爵,现任一等将军,正一品。贾政只是一个工部员外郎,从四品。论官阶远远比不上贾赦,为什么林如海不托贾赦,反而托付官品不高的贾政呢?从《红楼梦》后面的文章中我们知道,贾赦是一个老纨绔,根本不好生做官,托着祖宗的荫功,坐享其成。而贾政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所以林如海才相托协助。从这一点上讲,贾雨村算是幸运的。结果怎样呢?
(贾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轻轻”二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官场的状况揭露得一丝不挂。至此,这个善于选择传播机遇的贾雨村真正懂得了官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宦海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