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诗化了的群体传播(第四大特征)

(2011-07-20 08:59:44)
标签:

红楼梦

传播学

群体传播

诗社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被诗化了的群体传播(第四大特征)

(朋友在上海书店无意间看见我的书,拍了一张回来,谢谢好友任军:)

转发这样一张图片没有一点炫耀的意思,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我想表达的是,书海茫茫,再大的著作也只是“一本”而已。对于读书人来讲,能嬉戏畅游其间,是一种快乐,然而如此汗牛充栋,对于一代代的文化传承者而言是幸福还是负担?人类的思想最终会不会将人类压垮呢?

——————————————————————

群体传播的第四大特征是:群体传播会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观园中的诗社具有一种超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不仅仅对那些会作诗的才女们而言,就是对不会作诗,又积极要求进步的少女,也有一种凝聚力。比如香菱学诗,就是因为诗社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产生的效果。例如《红楼梦》第48回这样写道: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香菱有文学创作的慧根,在苦练之后,终于取得了诗社成员的资格。香菱学诗可以看成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典故,这个女孩子极有灵性,因为命薄无缘读书认字,所以贾宝玉曾说:这样一个人竟俗了,好不可惜。然而文学使人灵秀聪慧,它就像山中的清泉能洗涤尘埃,香菱正是在文学本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下脱胎换骨一般。她的诗词虽然不多,但是第三次的“咏月”,表现出来的才华,就算将其诗句放到唐宋名家名作之中也不显逊色。例如在她的诗词中有“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之句,乍一看,还以为出自于杜甫之手!也许当年的曹雪芹是拿出了浑身解数来写这两句。诗句中的“一片”到底是形容什么的?是声音还是景致,似乎都可以。你会感觉到这时的“声音”和“景致”完全融合了。“半轮鸡唱五更残”中的“半轮”是指天快亮了,月亮一半被云遮住了,“五更”是最后一更,这个时候,整个意蕴交织在了一个“残”字上,是月亮残,还是更残?都残了。这是律诗创作最老道的手法,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秋兴》里面的一句“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开了两次,每次见到后都要流泪,这里的“两开”是指什么,是菊花两次开,还是泪水两次流,都有!“孤舟一系故园心”这只孤舟靠岸之后,要用绳子把他栓起来,防止飘走,“故园心”是想家乡了。这里的“一系”是指系船呢,还是指对故园的一片思念呢,都有!

香菱所达到的这份诗词境界,真是让人刮目,她学习诗词的这份动力,归根结底是文学的力量,也是大观园中诗社散发出来的凝聚力,更是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的那份亲和力所致。

    当个人参与到了群体传播之中,就会对群体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这一点从诗社成员取名号就能感受出来。书中这样写道: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 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一个人无论在现实社会中是什么角色,一旦进入文学创作的领域,他就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因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自我个性的表现。古往今来,一流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具个性。这份“个性”其实源于作者的“独立”。所以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社的成员纷纷取号,就是要归还一个独立的自我。从群体传播的角度看,为了诗社重新给自己命名就是一种认同与归宿。中国人的姓名是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是“姓”,一个是“名”。姓在前名在后,为什么会这样?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家族文化是最小的文化单元。“姓”代表着一个家族,“名”代表自己。换句话说,这是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在中国,家族观念或者说集体主义观念引导我们,当一个人的利益和家族或者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家族或者集体的利益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姓”放在前而把“名”放在后的原因。这种文化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历经几千年而未曾改变过。然而我们要放弃现实中的名字,取一个号,这种举动的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规避,肯定当下的这个群体。这是一种绝对的“认同”,否则是不会改名换号的。为了诗社改名换号还标志着一种“归宿感”,就是能暂时摆脱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用一个新的名号树立自我,以独立的个人出现。所以林黛玉的建议是希望把大家从伦理中解放出来,恢复部分自我。从而做到对诗社本身有一种认同感与归宿感。

 

①李苓、李春霞、徐沛、王炎龙、段弘 编著 :《大众传播学通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P8

②李苓、李春霞、徐沛、王炎龙、段弘 编著 :《大众传播学通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P8

③周思源 :《周思源看红楼》 中华书局  2005  P95

④李苓、李春霞、徐沛、王炎龙、段弘 编著 :《大众传播学通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P8

⑤蒋勋 《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P1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