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楼梦》的“根”留住
——赏析《补天和济世——<红楼梦>主题与思想研究》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我一直都很纳闷儿,为什么古圣先贤们都会一个个寂寞而归呢!他们的文字佶屈聱牙吗?不会,因为越是圣贤的东西,越是简单明了,他们的表达难懂吗?也不是,因为圣贤的阐发,往往深入浅出。那是为什么?归根结底,圣贤的“寂寞”源于读者对他思想、精神领悟的偏差、歪曲甚至错误。红学历经两百余年而不衰,精彩纷呈的学说阐释可谓林林总总,但红学似乎又永远处于一种“孤寂”之中!
《红楼梦》不过就是一本小说,这并不稀奇,但它却持有了一种生活色彩,精神色彩;含有了一种朴素而永恒的温度。它能亲近民众而又不失真理;它蕴涵理念而又不深奥难懂,所以《红楼梦》在两百余年的文化宇空中为数以万万计的文人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文化依据”。但问题往往随之而来——《红楼梦》提供的这种“文化依据”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读者在书中感悟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百余年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读完杨国庆先生的文章《补天和济世——<红楼梦>主题与思想研究》(以下简称“杨文”)后,我感受到了一种“唤醒”式的力量,正如《红楼梦》的精神,其支配方式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在的一种“唤起”。一个真正的文人,必定是一个承袭着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去播撒经典的人。在杨先生的文章中,我能触摸到这样的精神气脉——传承与开拓。
杨文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哲学高度,通观红学百年流变。杨文中提出的红学研究三大误区——“自叙传与真事隐的认识误区”、“原稿遗失与自我腰斩的认识误区”、“脂砚斋与脂批的认识误区”,像一只大手,一把擒住了红学的“痛处”。通过对《红楼梦》五种书名的诠释,继而支撑起了一盏寻找“主题思想”明灯。这一学术视觉颇为新颖,可能源于我孤陋寡闻,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同时用五个不同的书名来支持一个“主题思想”的。
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与主题,百余年来不乏于人,可以说每一个红学研究者,都会在这个领域涉足,不过是深浅、多少而已!杨国庆先生在细细梳理、鉴析了各家的学术旨趣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就是“以文补天,以文济世”。仅从这八个字的语言组合上来看,并没有多少“新鲜”之处,因为像“补天”“救世”“警言”这样的词汇,在红学研究中早已用成了“俗套”。但是,要在“大俗”中发现“大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不仅需要学识的积累,还需要悟性与智慧的通达。杨文中说:“曹雪芹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来阐述他的补天思想的,他想补之天,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天,而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天”这种文化视野正是智慧的升华,宽广而厚重,也让读者在“俗套”之中领略到了“大美”之境。
杨文中说:‘补天’与‘济世’是同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补天的目的是为了济世,但是如果世之不济,天补了任然还有破的时候。杨国庆先生认为曹雪芹在书中安排编织了三条主线:“家族兴衰线”、“爱情、婚姻线”、“个体生命线”。这种视觉,可以直截了当地为我们开辟出一条直通《红楼梦》“心脏”的大道来。因为当曹雪芹的生花妙笔涂抹成众多鲜活的个体生命的时候,他已经向我们述说了只有人才是精神、文化的唯一受众。
在中国文化中“天”是什么?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自然之天”,在中华先人们的眼里,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乃至日月星辰,一草一木都是神灵支配着,其中蕴藏着一种“道”,作为人,我们需要心存敬畏,需要“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二是“天命之天”,中华文化中历来对祖先们是崇拜的,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死后会在天上保佑着他们的子孙。所以“天命之天”又称为“人文之天”。《红楼梦》中说“天”破了,我们就需要去补,怎么“补”?杨国庆先生强调了一个“情”字,这正是《红楼梦》的精神核心。杨文中说:“一个‘情’字,既是一种纽带,又是一种催化剂或者称润滑油,将‘以文补天’和‘以文济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就是曹雪芹‘大旨谈情’的意义所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用敬畏、尊重的姿态去贴近自然,应对自然,和鸟儿说话,和鱼儿谈心,因来不及欣赏杏花的芳姿而感到愧疚,这不正是用“情”来黏合人与自然之天的关系吗!周汝昌先生曾说:“情是心之最高功能与境地”“人必有情,情之有无、多寡、深浅、荡挚……可定其人的品格高下”。
在中华文化中,“情”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华夏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所在。
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书中的行文布局,杨国庆先生认为:“曹雪芹将‘以文济世’安排在明,‘以文补天’安排在暗”。杨文中用“荷花”作了一个非常雅致的比喻:“莲花”象征婚姻,“花蕊”象征爱情,“莲子”象征个体生命,“莲藕”象征国家、社会、制度,“莲茎”象征“情”,“莲根”象征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红楼梦》中,因为“济世”在明,所以象征“爱情”“婚姻”“生命个体”的莲花、花蕊、莲子都显露在“水面上”;“补天”在暗,所以象征“社会、制度、国家”,“文化”的根、茎、藕都在“水面下”。
要想做到真正的“补天”,杨国庆先生认为有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茎”和“根”。也就是“情”和中华“千年文化”。“情”是方式,“文化”才是“补天”的根本。这一点可谓抓住了当今红学的“命脉”
从当下的文化状态来讲,红学兼顾着一项使命,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文化回归”的呼唤。所以,杨文中有一句精辟的话语:“整部《红楼梦》凝聚成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把根留住!”此“根”正是滋养着亿万华夏子孙的中华传统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