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98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

(2009-08-07 00:20:16)
标签:

闲话红楼梦

十年砍柴

红学

红楼梦

马经义

文化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读《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

 

2009年4月,语文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红学著作——《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这是一位笔名叫“十年砍柴”的学者写的“红楼感悟”。很早就在网络上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当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网络上的红楼文章多如牛毛,大多都是“一家之言”式的读后感,如果都去细细读完,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我在央视科教频道“读书”栏目又听到对这本书的朗读,这个时侯我才留意……于是在书店找到了这本著作。

 

“十年砍柴”的本名叫李勇,现在在一家出版社任职。通读李先生的大作之后,我深深地被一种“文化视角”感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条“学术”为“现实”服务的途径。换句话说,这种文化思维能改变红学研究“百无一用”的尴尬局面。

 

红学的意义,我曾经总结划分为五个方面,从个人层面上来说,它的意义在于“安顿”内心,让大文人、小文人,包括“无用”文人都可以“乘物游心”。所以我们在网上能看到犹如雪片般的红楼文章,承载着作者的情与感,思与想,爱与恨,喜悦与忧伤四处飘散。但是真正能把“红学研究”与“服务现实”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是一种境界,它需要一份感悟,一份通透,一份豁达,更重要的是要怀揣一份文化传承的使命。

 

很多读者都反感为了找到秦可卿与贾珍“爬灰”的证据而四处“考证”。因为类似于这种考证的本身就已经玷污了伟大著作的文化意义。《红楼梦》的价值不只在于它书中的故事是什么,也不仅仅在于它过去是什么,而在于它现在是什么,“书中”、“过去”、“现在”便构成了红学形成的三大思想根源——文本性、时代性、现代性。至于它将来是什么,就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了,于是“将来”便形成了红学永恒魅力的召唤。我们在“书中”、“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切换中便可看见五彩斑斓的红学界。

 

刚刚我们说了,研究《红楼梦》最主要的是要知道“它现在是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一直推崇的“现代性”。无独有偶,翻开《闲话红楼》,作者在前言里面就首先定义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

就文学作品而言,所反映的现代性,我以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人道主义关怀,对普通人的命运要有大悲悯,尊重普通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样的定义无疑是切合当下的现实状态的。《红楼梦》的现代性,就是对现代社会,当今生活的切入能力。就当下而言,《红楼梦》的现代性是“人文”与“人道”的双重关怀,是由关注伟人转变成关注平民百姓;从关注江山易主的历史风云转变成关注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从关注帝王将相的治国平天下转变成关注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起居。这不是历史的退步,相反却是人类文化思维的一次飞跃。

 

就四大名著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向“人文”与“人道”递进的趋势。正如十年砍柴在书中说: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少了对生命特别是卑微者生命的尊重”。的确是这样,《三国演义》中,三足鼎立,浩浩荡荡百万雄师,罗贯中什么时候把笔尖指向过一个小卒的内心深处?这些小卒成千上万,并非石头中蹦出来的,都是爹娘所生,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却在书中成了“大人物斗法的垫脚石”。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生命在千军万马的铁蹄下犹如草芥。

 

《红楼梦》中,传递的对生命的敬重,被十年砍柴牢牢地抓住了,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红楼梦》里的人,特别是当奴仆的小人物,活得也不好,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忍受各种耻辱,但各色小人物,不像前三部小说那样,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曹公是以尊重、理解的情怀来写这些小人物的。心比天高,不甘于当奴才的晴雯固然值得尊重,但适应环境游刃有余的标准丫鬟袭人也并不讨厌。甚至赵姨娘、王善保家的等中年女人,属于贾宝玉超级讨厌的类型,其可叹可悲可怜亦有缘由。可以说,《红楼梦》中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尊重。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这本书,最闪亮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红楼梦》中的故事为叙述平台,建立一个透视当今社会的窗口,用幽默,又赋有现代气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例如在《大观园为什么非盖不可?》一节中这样写道:

《红楼梦》中的“一号形象工程”无疑是为了迎接贾元妃回乡省亲,而兴建的大观园及其配套工程。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工程”,但按照现在某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它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对拉动长安城的内需、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率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象工程”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一种“政治投资”更是一项私家经济收入。在天下太平的岁月里,哪一位领导者不做这样的“形象工程”来充当自己的政绩呢!当纳税人质问这些工程的益处的时候,领导者就会按照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原理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十年砍柴在书中这样解释“大观园配套工程”的经济适用性:

这么浩大的工程修建,首先刺激了当地的建筑业,建材价格飙升、建材企业的股票暴涨是肯定的。除此之外,花卉、苗圃、家具、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得到了拉动。除此而外,接驾还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建房子的、搞装修的,搞绿化环卫的、维持安全秩序的,能容纳解决多少人的饭碗呀。除政治、经济价值外,从姑苏买来那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请来妙玉等一干尼姑,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化、宗教事业的发展。(十年砍柴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 语文出版社 第十二页)

 

在这些幽默而生动的表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贾府的私宅建筑问题,而是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这种“文化视角”,正是《红楼梦》“现代性”的最好展现。也会让更多的读者看到《红楼梦》中不仅有两百年前的“旧中国”,还有现在的“新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