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98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红楼梦》中看儒家的“文化基因”(三)

(2009-07-31 12:11:09)
标签:

红楼梦

红学

儒家

文化基因

马经义

研究

文化

分类: 中国文化辨析

仁爱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恻隐之心”。

什么是“恻隐之心”,所谓“恻”就是悲伤。“恻隐之心”就是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悲痛,别人的忧伤,从而不忍心让别人去悲痛和忧伤。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又是仁爱的三步阶梯。我们都知道,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和等级的,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首先要爱父母,这就是“孝”;然后爱兄弟姐妹,这就是“悌”;再爱亲戚朋友,最后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是“泛爱众”。但是以这样的方式递减下去,恐怕爱的“分量”也就所剩无几了,怎么办呢?于是乎,儒家给出了一个爱的底线——恻隐之心。这个时侯我们不难看出,仁爱的三个方面是各司其职的,“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恕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

 

从现实层面上来说,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它的极限。但是天下之大,芸芸众生,万般苦难,谁能够去顾及那么多呢?所以如果在我们无能为力之时心存“恻隐”,就已经足够了,佛学将这种“恻隐之心”称为“善念”。

 

在《红楼梦》中,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被这种“恻隐之心”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它表现得那么真实,没有丝毫的做作。例如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领众夫人、小姐们到清虚观打醮。因为是贵妃作好事,荣国府的老祖宗亲自去拈香,所以随从人员,执事仪仗,非常繁杂。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到了清虚观,所有的道士回避,这个时候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拿着箭筒,剪理各处的蜡花,因为手脚慢了一点,没有来得及回避出去,谁知一头撞在了王熙凤的怀里。凤姐便抬手照脸打了一巴掌,小道士摔倒在地,顾不得疼痛,爬起来就往外跑,谁知这个时候黛玉、宝钗等小姐下车,众婆子、媳妇正围随得水泄不通,突然一个小道士冲来出来,众人都喊起来:“拿、拿、拿!打、打、打!”这个时候,贾母忙问怎么了?凤姐上来说了原委,贾母听了,忙道:

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听听这话,多么让人尊敬的老太太,因为她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儿们,所以有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儿们,所以她最能体谅父母对待孩子的那份关切和爱护。所以才有了“他老子娘且不心疼的慌”的话。这就是“恻隐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