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氏裕瑞,系清室皇亲,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相传他的书斋窗外有一课大枣树,故将他的著作命名为《枣窗闲笔》。
《枣窗闲笔》大致成书年代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二十五年(1820年)间。“闲笔”并非纯粹的红学专著,但是其中有八篇文章涉及红学内容,有“程伟元续红楼梦书后”、“后红楼梦书后”、“雪坞续红楼梦书后”、“红楼园梦书后”、“镜花缘”等等。
裕瑞评析《红楼梦》主要从文本审美着眼,其中一大特点为:严格区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裕瑞认为:
此四十回,全以前八十回中人名事务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故知雪芹万不出此下下也。
裕瑞最终作出判定:
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著无疑。
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表现出对“程、高”续书的极其厌恶。他认为续书“将雪芹含蓄双关极妙之意荼毒尽矣”。裕瑞在细读《红楼梦》后作出评判——前后文本中的人物性情极度不符,读来“嚼蜡无味”。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大不合情理,如“妙玉走火入魔”、“潇湘鬼哭”等等“皆大杀风景”。“贾雨春归结《红楼梦》愈蛇足无谓。”最后叹言:
呜呼!此谓为雪芹原书,其谁欺哉?四十回中似此恶劣者,多不胜指,余偶摘一二则论之而已。且其中又无若前八十回中佳趣令人爱不释手处,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备具之物,乃用之滥竽于雪芹原书,苦哉、苦哉!
裕瑞对“高续”的这种态度,为日后批判续书埋下了根源,换句话说,裕瑞是贬斥后四十回的第一人。
裕瑞对后世红学的贡献在于《枣窗闲笔》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曹雪芹个人和著书的材料,以及脂砚斋评注的信息。但有趣的是,在这些信息前多冠有“闻”、“想系”、“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等等,可见信息来源及其准确性并不十分可靠。
对于曹雪芹的外貌、性情、举止的描述,在众多文献中只有《枣窗闲笔》有所记载:
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
又一处记道:
八十回书后,惟有目录,未有书文,目录有大观园抄家诸条……盖雪芹于后四十回虽久蓄志全成,甫立纲领,尚未行文,时不待人矣。又闻其尝作戏语云:“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鹅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
从裕瑞的记叙中我们可以得知:曹雪芹是一位性格开朗,善谈吐,爱玩笑,好美食之人。仅从外表而论并不“英俊潇洒”,但内涵、学识、修为常使其与之交好之人,深感“终日不倦”。
《枣窗闲笔》并不是科学的考证性著作,只是“闲笔”而已,书中的记载并不能十分当真,所以说《枣窗闲笔》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评析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