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在世间开始传抄流行。“红学”的种子也在这个时间被植于大地,并在众人的培育、浇灌,精心呵护中开始生根发芽。但因稿本数量稀少,且又只在亲朋好友之间辗转传抄,所以在后来的三、四十年间,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论述几乎为零,有的只是读者个人自我心有所得的零星呈现。
1791年,程伟元将“今所传只八十卷”的书稿与自己“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的《红楼梦》稿本,会同友人高鹗“细加厘剔,接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于是首部“正式出版”的《红楼梦》(程甲本)横空出世……
程甲本问世以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国红学史上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撰成并传世。它的作者系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周春。
周春(1729—1815)浙江海宁人,字松霭,号芚兮,晚号黍谷居士。
《阅红楼梦随笔》由“红楼梦论”、“评例”、“约评”等几部分组成,其中以“约评”为主。周春对《红楼梦》的艺术鉴赏,对后世《红楼梦》文本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例如他认为:《枉凝眉》《终生误》这两首曲子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总评论。当贾宝玉听《葬花词》而“哭到在山坡上”的时候,他评点道:“天下有情人也”。这个“情”字是对贾宝玉的准确定位。
但在整个“随笔”中,周春的论析始终围绕着一个“史”字。他主张评《红楼梦》应用何宴“评十七史之法评之”,强调在人物命名的“隐词瘦语”中寻求“此书之旨”,所以最终他得出结论:《红楼梦》所写的乃“康熙间靖逆侯张勇的家事”。周春的评论开启了“索隐”之风,为日后索隐之说埋下了根本。
周春以“史”平“红”的方法,其实源于我国重史轻文,文史不分的文化传统之中。周春能中进士,这足以表明“纲常明教”“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早在他的知识构架中形成了“主干”。胡适先生曾经批评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大毛病”,在于念念不忘一个“史”字。胡适先生在《水浒传考证》中说:
中国人心中的“史”总脱不了《春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的毒瘤,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到《水浒》上,故有许多极迂腐的议论。
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传统与周春个人的知识构建中去看他的《阅红楼梦随笔》,他的那些“评论”与“索隐”便不足为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