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评《红楼梦》“自传说”

(2008-04-19 00:41:35)
标签:

红学

自传说

马经义

周汝昌

文化

分类: 曹雪芹研究

  简评《红楼梦》“自传说” 

    《红楼梦》是中国人民引以骄傲的文学名著。透过《红楼梦》酣畅、醇美的文学语言,风采卓异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情韵,不仅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也可以从中领悟人生和历史的真谛,可以从中看到博大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观,《红楼梦》的蕴涵和艺术丰采所给予人的启示,是无穷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人们说。英国有个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我们中国就有一个说不完的曹雪芹,有一部读不厌说不尽的《红楼梦》。

      研究《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考证派红学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而来的。这是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这一点上说,它已跨入了近代小说的门槛。但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很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基于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红楼梦》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创造性和观察力的艺术虚构。所以它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又是极其深广的。

     贾宝玉常被人们视为作者的化身,以为曹雪芹的思想,个性和早年的经历,便与宝玉差不多。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作者确有将整个故事透过主人公的经历,感受来表现的创作意图,所以虚构了作“记”的“石头”,亦即“通灵宝玉”伴随宝玉入世,并始终挂在他的脖子上。同时也必然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自己的许多生活体验,但毕竟作者并非是照着自己来写宝玉的。发生在宝玉身上的事和他的思想性格特点,也有许多根本不属于作者。贾宝玉只是曹雪芹提炼生活素材后,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若找人物的原型,只怕谁也对不上号,就连熟悉曹家和雪芹自幼情况的脂砚斋也看不出贾宝玉像谁,他说:“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第十九回脂批)可知,宝玉既非雪芹,亦非其叔辈。其他如林黛玉,薛宝钗,脂砚斋以为“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第四十二回脂评)此话无论正确与否,也是可证明钗、黛并非按生活原型实写的艺术虚构形象。

与此种种笔者认为,“自传说”还有待证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