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被邀请到一所医科大学去做一个关于“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讲座。我曾经去过很多大学作这样的红学交流。我很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大学永远是一个充满朝气与幻想的地方,这样的场合往往能让我在讲座的过程中有新的灵感迸发……
昨天去的这所医科大学和我们家族的缘分还不是一丝半点的,我的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嫂子都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冲着这份情缘,他们的邀请便没有了推脱的理由。
在医科大学讲座《红楼梦》,这还是第一次。听说都是七年制的本、硕学生。开始讲座的时候,我很注重内在的逻辑和学理性,语言表达也尽我所能的“散文”化。但是我发现下面的学生并不怎么感兴趣,交头接耳的也较多。很坦诚的说,我讲座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上课也很反感学生说“小话”,作为客人,我不能当着他们学院领导的面去干涉纪律啊,如果这样做也有失一个“学人”的身份。于是我便几次停顿下来喝水,当我继续的时候,情况仍然存在……
我在讲座的同时也在思考——必须换一种讲解方式。我微笑着对大家说了一句:
不知道,是不是我讲得不好呢,呵呵
然后,我就把原来的“学理性”转变成了“故事性”,从《红楼梦》中的“女娲补天”开始,讲到林黛玉进贾府,再说到贾宝玉的“疯疯傻傻”……同学的注意力终于集中了。集中在宝、黛相见时,两双眼睛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中;集中在宝玉为何见了燕子和燕子说话,见了鱼,和鱼说话的笑话中……
讲座完毕后,我内心很不是滋味!这并不是说学生们没有重视我的讲座。因为今天我看到新一代“医学人”对“人性反思”的不屑一顾。他们在意的也仅仅是“趣与不趣”“好玩不好玩”而已。如果真要这样,我想一切的讲座与交流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对于学医的同学来说,听文化讲座不就是“听”嘛!难道还有什么专业介绍不成。当然是这样……但是文化讲座的目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推广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你、我终极关怀的人性哲学问题。就像《红楼梦》一样,他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缠绵的故事,优美的诗词,而是面对人生、人性、社会,我们能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力。判断力的来源是基于我们所拥有的文化涵养,是文化基因在你体内,被你有意的激发而闪现的人生智慧与人生态度。
学医也罢,学工也好,这些都只能称为一种知识,换句话说,你现在所学的不外乎一种谋生的手段,难道人生就只是“吃喝拉撒”吗?“茶余饭后”“酒足饭饱”你我总还要有所想,有所思啊!
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与智慧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说,智慧才是最为重要的。什么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知人”,是面对人心你能了解多少?
红学家刘梦溪先生说“一部《红楼梦》仿佛装有整个中国”,这并非一个“研红”之人的夸大其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体会。作为一个红学的研究者和推广者,在每一次的讲座中,我最想要的效果,不是让每一个学生来赞叹我的口才,而是让他们在我的言语中能有所感悟,或者说能唤起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文化传承的那份义务与责任。
《红楼梦》并非是一部需要让我们置于庙堂,顶礼膜拜的圣典,而是一部再通俗不过的小说,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可以通过《红楼梦》去完成一个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现,直面社会,人生、人性然后进行一个用普通民众话语的自我沟通。
但是,这个医学院的学生在他们的行动中实实在在拒绝了这样一种“自我沟通”,我很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