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医学理论与“中庸之道”
中医学的根本理论我们可以称为“阴阳平衡之道”。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在前面我们曾经讲到,中医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气”,而“气”在中医学里又要分“阴”“阳”。中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产生就是阴阳失衡。
例如我们时常说的“五脏六腑”,所谓“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也有阴阳之分。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跟六腑是阴阳配合的。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全面确立的标志。它是由黄帝和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撰写的,所以中医学又称为“岐黄之学”。《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个部分。《灵枢》主要讲经络学说,这成为了以后针灸治疗的依据。《素问》则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诊断、治病都是运用“阴阳理论”来进行的,例如:“阴”太盛,“阳”就要病;“阳”太盛“阴”就要病。“阳”盛为热,“阴”盛为寒。治疗的目的就是使其阴阳平衡,所以治疗也要分清“阴阳”,阴寒阳补,热症阴补。
中医的阴阳理论源于何地?其实“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有“用”的意思。所以中庸时常称为“用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度。所谓“度”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中医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产生的。
“中庸”是儒家文化外在表现的极至境界。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喜怒哀乐的表达要恰如其分才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儒家重“礼”,常说“礼之用和为贵”,行“礼”也要恰如其分,过分则虚,不足便不诚。所以孔子认为“中庸”这种品德是最高的,可以说“中庸之道”已化为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中医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中国的医学,实际上它更是一种“中道”的医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者,中道之医也”。如果说中医是“伪科学”那么符合自然辩证法原则的中庸思想也是虚而不实的了!这样一来,称中医是“伪科学”的说法,便成了荒唐之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