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雀高飞:异国风情与熟悉的韵味 ——听BBC音乐会管弦乐团“英伦之声”音乐会

(2013-07-21 23:10:40)
标签:

bbc音乐会乐团

伦敦之声音乐会

云雀高飞

深圳音乐厅

巴里·沃兹沃斯

分类: 乐评

位于伦敦的英国BBC音乐会管弦乐团(BBC CO),是BBC旗下五大交响乐团中规模最小的一个,实力虽逊同城的BBC交响乐团(BBC SO),名气却很大。其知名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BBC广播2台有一档著名音乐节目叫“星期五音乐之夜”,全部录自现场演出。该节目自1952年开设至今已有61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广播音乐节目,在西方享有盛誉。该团作为此节目的驻团演出机构,因此遐迩闻名。二是该团一直是世界著名音乐节伦敦“逍遥音乐会”的核心乐团,深受大众喜爱。

 昨天(720日)乐团首访深圳,且一来就给了深圳听众双份惊喜:于当日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深圳因成为该团此次中国三地巡演中唯一演出两场的城市。比较两场曲目,我更喜欢下午场,因为是纯正英国作品,且包含我最喜爱的两首英国古典器乐独奏曲: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和沃恩·威廉姆斯的小提琴与乐队《云雀高飞》。实际演出更让人惊喜:原曲目中戴流士的《春闻杜鹃啼》和马尔科姆阿诺德的四首苏格兰舞曲被置换为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使得曲目更加完整和更有份量,与晚上相对零碎和通俗的“逍遥之夜”拉大了距离。

 开场曲是沃恩·威廉姆斯活泼好听的《黄蜂序曲》,弦乐模仿的黄蜂振翅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还传神。接下来便是我们翘首以待的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了。

 18-19世纪的世界古典作曲大师榜中,英国出现尴尬的空白,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有几位大师相继匆匆赶来,而其代表作无一例外地诞生在20世纪。这些大师包括大器晚成的艾尔加、前面提到且后面将继续提到的沃恩·威廉姆斯、以《行星组曲》闻名于世的霍尔斯特以及1913年才出生却硕果累累的布里顿。

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被并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大提琴协奏曲。此次的演奏者朱利安·劳埃德·韦伯也赫赫有名,他不仅是伦敦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威廉·劳埃德·韦伯的次子和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弟弟,其在梅纽因指挥下录制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还曾被《BBC音乐杂志》选为“有史以来最佳版本”(难道超过杜普蕾?)。

身材魁梧的朱利安昨日气宇轩昂地走上舞台,以一声悠长而略有冲动的旋律,气定神闲地先于乐队运弓演奏。他的琴声清晰精准,音色温和柔美,特别是歌谣风格的第三乐章,是我迄今现场听过的最抒情的此曲版本。但他昨日的演奏并未达到笔者的预期,主要是过于内敛而缺乏激情,在一些向高潮递进的乐句,他显得力不从心,以致笔者期待的激越每每踏空。最强音的缺位,不可避免地压缩了音乐的层次,个别段落甚至让人昏昏欲睡。

毕竟已年过六旬,而且昨天看上去还有些疲惫。此次巡演的行程显得过于紧凑:四天辗转三座城市演出四场大型音乐会,加上旅行、排练加上演出,难以喘息啊。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朱利安多次谢幕并加演了一曲布里顿的《拨弦谐谑曲》。相比一些脍炙人口的大提琴小品,这首无伴奏作品让人领略到大提琴的别样韵味。

下半场在沃尔顿的《至尊的皇冠》之后,迎来了音乐会第二首世界级佳作:沃恩·威廉姆斯的《云雀高飞》。这是作者1914年受乔治·梅瑞狄斯的同名122行诗启发而创作的一首单乐章作品,起初是小提琴与钢琴版,1920年作者改编为小提琴与乐队版,从此成为演奏最多的版本和音乐会热门曲目。昨天坐我身边的两位朋友说,此曲动听而亲切,有点亚洲甚至中国味道。

不错,此曲从头至尾用了中国人熟悉的五声音阶,既很少半音,也不分大小调,其旋律的走向与中国很多传统音乐有相似之处。但对作者而言,这却是很大的创新,他以奔涌不绝的旋律构想,通过相应的对位、和声和配齐手法,赋予作品强大的音乐表现力,使之从汗牛充栋的小提琴作品中脱颖而出。在英国人眼里,这是一首格调清新而充满异域风情的优美作品。但对中国人来说,它却是一见如故,熟悉而且亲切,尽管五声音阶不独中国所有,此曲也与中国关系。

不愧为BBC CO的保留曲目,担任独奏的乐队首席辛西娅·弗莱明女士与乐队的配合十分默契。在巴里·沃兹沃斯的指挥下,乐队以沉稳的低音,缓慢而轻盈地将象征着云雀的独奏小提琴渐渐托向空中。伴随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旋律,云雀忽而振翅高飞,忽而盘旋吟唱,穿梭于蓝天白云,遨游在无垠旷野。一串八度之后的平行双音,仿佛鸟儿掠过一片片绿色田园、一汪汪蓝色湖泊和一楞楞陡峭山岚,抖落下一粒粒晶莹的露珠。

弗莱明虽无独奏家那样的明星范儿,但技术过硬,处理细腻,成功地展示出乐曲丰富的层次。指挥沃兹沃斯驾轻就熟,将乐队控制得恰到好处,给独奏小提琴留下了宽广的驰骋空间(我曾看过他指挥同一乐队与小提琴超女詹妮·杨森合作的《云雀高飞》,堪称经典)。最后两分钟,乐队悄悄地停了下来。弗莱明手中的小提琴则向着最高音继续行进,渐行渐远,愈来愈弱,好像鸟儿向大地投下最后一瞥,转身向着更高、更广、更蓝的天际飞去,留下一片纯净与清凉。

雪莱诗云: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江枫译)

此刻,弗莱明的弓尖已停止在弦上,左手指仍轻轻搭在E弦的最高音区,场内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大家才意识到乐曲已经结束,如潮的掌声随即响起。无人能够否认这是一首非常完美的小提琴作品,其五声音阶形成的一些类中国元素也让我们感到亲近。可惜迄今我还没听过任何中国小提琴家演奏过此曲。

接下来是当日份量最重的交响乐作品: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这是一部由三部分组成的奇妙的交响曲。乐曲先以雄壮的主题展现乐队合奏的气势与和谐效果,然后按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打击乐组的顺序轮番演奏。再次合奏后,又依次由短笛、长笛等14个乐器声部演奏13个主题变奏。最后,上述乐器声部又依次出现,巧妙地构成一首绚丽多彩的赋格曲,直至全曲最高潮结束。演奏过程中,一些平时深藏不露、甘当配角的乐器如贝司、巴松、大号、马林巴甚至定音鼓都得到主旋律亮相的机会,且巧妙穿插、浑然一体,乐队个人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示,特别是以女子为主的木管组(9位乐手中7位是女性),给人印象深刻。

指挥沃兹沃斯兴致颇高,对深圳的观众和音乐厅赞不绝口,也不忘当众赞扬自己的乐队。他还加演了疑似罗西尼小交响曲中的两个乐章及中国乐曲《我的祖国》。

http://s11/mw690/4ff19ddbgx6BeQKq5qW2a&690——听BBC音乐会管弦乐团“英伦之声”音乐会" TITLE="云雀高飞:异国风情与熟悉的韵味 ——听BBC音乐会管弦乐团“英伦之声”音乐会"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