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中医师的通信

(2008-11-16 19:44:08)
标签:

中医

杂谈

分类: 医事

    每到一个关键时刻,我往往就改弦更张,不是“事件”激发我沿着原来的老路走下去,而是要彻底地放弃,走一条新路。血小板掉到零时,我决定出院,离开血液科。但是,如果不是住院病人就得不到血。为了必要时能输上血,我们住进了北大校医院。那里相当于疗养院,每天可以外出晒太阳,徜佯于未明湖畔,看风景人景电影。我跟儿子说这个想法时,除了讲医疗上的考虑,还说,有多少人能住在校园里呢,我们住,过一段北大生活,也是不错的经历啊!治病和过好生活两件事,在我们这儿,都重要;在子尤那儿,后者还更重要一些。下面是我和中医生的一封通信,曾发表在《财经》杂志上。看看日子,已是三年前的事儿了。三年之间,天翻地覆。

 

唐云大夫,

 

    1126晚上的“中医聚会”,使我看到朋友们对于中医知之甚少。你反复申明中医治病的道理之后,大家还是在用西医的思路问问题。当然,你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请你诊脉看病的热情。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人们对于中医治病感兴趣,道理却不明白。

现在的中国人没有受过关于中医的教育,从一生下来就接触西医。发烧了,验血,白血球升高,细菌感染,抗生素消炎。这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而中医呢?只是耳闻它的神奇。子尤小时候,咳嗽、喘,西医看不好,频繁发作,我也曾带他去看过号称“小儿周”、“小儿王”的中医师。那时,拿着他们开的药,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崇敬”。结果,有时灵,有时不灵。

不知怎么,虽然我不懂中医,但是对它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是文化认同?所以,在发现子尤肿瘤之后,我头脑里一直有这么一根弦儿,就是等西医的大动作——手术、化疗结束后,就要用中医了。其实,还早些。从去年6月子尤做完手术,我就开始给他吃中药。后来,专门选择在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作化疗,再后来住进西苑中医院血液科。你看,都是中医!化疗时,用了一些中药,说是减少负作用,结果并不确知。中医院的血液科其实主要是用西医西药,中药似乎可有可无。这给我的印象是连中医院都认为中药并不顶事儿,只是辅助而已。今年上半年,子尤曾经长期发烧,虽然临床上排除所有地方感染的可能,还是觉得一定有感染,变换抗生素用,用的我心疼死了。因为,他本来血小板就少,抗生素对造血功能都有损害,而那时好像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焉知哪一害更大。我虽对中药寄望较高,却似乎也作用不大。而最最困扰我的是,没有和中医师讨论问题的能力。就是那时,我读到《走近中医》。我用温热病篇中的事例,试着和儿子对号。随后,我就以我刚读到的一点儿术语,和医生讨论“辨证”问题。我想,哪怕我的问题和说法愚蠢而不在行,但它毕竟是一种质疑的声音,可能给医生一些深思或者给出合理解释的督促。从这儿,我才开始了解中医和对中医治病的思索。

不辩其真,亦不知其假。现在我已经知道,并非使用中药者便是中医,到处是开中药的西医。只有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才为中医。而中医理论提炼到最简单就是“整体平衡”,“辨证施治”。是说人是一个组织器官协调工作的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平衡破坏的结果。中医师靠望、闻、问、切来判断人体内在平衡状态,通过调动人体的能动性,恢复这种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道理。然而它需要中医师来掌握和贯彻,掌握和贯彻的正误好赖,分别出产良医和庸医。与标准化的西医不同,患者选中医师很难,而且风险很大。因为彼此信息不对称,再加上选择了一位,就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另一位,使得机会成本很高,收益却不确定。这些都是人们不大愿意和难以依赖中医的原因。它让我想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机制,“人治”和“法治”,要想中医有好的疗效,必得有吃透了中医精神并深得其奥妙可以运用自如的医师;西医的疗效则不一定取决于医师,而是较多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明、发现、试验、制造、运用新药、新设备。看到网上有不少关于中医的讨论,反对者的一个论点是“中医是伪科学”,我觉得,这种反法大概没有杀伤力。科学与否并不是它存废的根据。归根结底,中医的兴衰在于它的疗效。

但是,我依然有问题。还是源于中医在子尤身上的作用所引发的。你给他看病这半年,他的身体有明显进步,不那么虚弱了,精神好,肠胃好,体重增加,不再耳鸣,血色素上升到13克,任何临时出的岔子,像发烧、腹泻等等都可以及时消除,半年没有输血小板。我们感到和得到了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只可惜,血小板计数没有明显起色。这超出了你早先的估计。我一直寄希望于身体总体的好转启动血小板的回升,但是,禁不住想,道理何在?它怎么那么难调动?密码究竟在哪里?

我想到,那么简洁完美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太抽象,太哲学,太理想了,人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感知和领悟到身体的极致,致使整体平衡的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按理,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病症,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获知患者身体失衡之所在和程度,但是,我似乎觉得,子尤舌象和脉象所反应出来的信息与旁人之特异性不大,然其身体较之旁人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出血症。是什么信息被遗漏了?还是药方未能实现意图?抑或中药饮片跟不上?还是时间火候不到?从理论到辨证再到施治,会不会逐步有折扣?

人们说子尤的今天是个奇迹。而对于我们,他的血小板能够回升,才可能真正松口气。没关系,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为子尤,为中医。

子尤刚刚过来看我的信,说,这话怎么说的那么悲壮啊!一笑。

祝好!

柳红

2005129

 

 

 

柳红:

 

看完你的信,让人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有为中医,也有为子尤。

中医,是个多么熟悉的字眼,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重任,挽危急于顷刻,救含灵于病痛。张仲景、扁雀、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及他们至今都让人津津乐道的治病传奇,无时无刻都在彰显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中医的深入人心。

中医又是陌生的,尤其接受现代教育长大的青年一代,大多已经和中医有了隔阂。什么阴阳五行、风寒暑湿、把脉诊病……有关中医的一切,似乎都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犹如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老学究,怎么看都觉得不合时宜。

    中医还是 “神奇”的,翻开报纸、杂志,时不时就会看到有关中医治愈疑难杂症的报道。很多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在中医那里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留给大家的是惊讶和疑惑。惊讶于普通的树皮草根竟然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同时又疑惑于“医者意也”的中医说词。那些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专业术语,听着就让人犯迷糊,而且从医生那里又得不到确切明白的解释。如此一来,中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成了高深莫测的“玄乎”医学。病治好了,便觉得中医神奇,治不好,就怨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更有业中医者,不明中医治病之理,却有中医专家之名。他们用的是中药,却开口高血压、糖尿病,闭口胃炎、肾炎。不问患者的寒热虚实,不讲疾病的表里气血,唯乐衷于抗菌消炎、降压降糖、消蛋白、抗肿瘤。疗程动辄上月,长者经年,而见效甚微。于是,中医也就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慢郎中”,成了空中楼阁,看着漂亮,听着神奇,却谁也不会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它。

    中医真的讲不清、道不明吗?中医真的见效慢吗?中医治病的道理到底是在哪里?这是我从学习中医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实践中医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证实的一个问题,我不敢说已经找到答案,但我愿意把这些想法说出来,让更多的人去思索和探讨。我认为中医所治的,不是我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病”,而是“人”!

    “人”怎么治?人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所依赖的是什么?是各器官的协调运转。各器官进行正常工作的条件又是什么?是人体内环境状态的稳定!所以“治人”,也就是要治理人体这个内部环境,使其达到一种合适、稳定的状态。而中医所讲的寒热燥湿,无非就是对人体内环境的一个评价!把人看作是一个微缩的自然界,中医的名词便不再玄乎,中医的道理就不再难懂,而且实在是平易近人。

    用环境的角度看人体,我们会发现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下子变简单了。比如说一个霉菌感染,在西医那里往往很棘手,抗真菌药疗效既不好,又易复发,还有很大的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很简单:祛湿。道理在哪里?想想黄梅天东西为什么会发霉,大家就不难明白。奥妙就在于内环境的潮湿是霉菌感染的症结所在,如果不改变这个潮湿的内环境,霉菌当然无法清除。而当内环境变干燥时,霉菌自然也无法生存和繁殖了。这才是中医治病的道理所在,正因为不是直接去杀霉菌,所以它不会产生耐药性,也不会对人体造成药物性损伤。

    再往细处看,同样一个潮湿,闷热的潮湿和阴冷的潮湿又有不同。闷热的潮湿,来一阵凉风,下一场大雨,才会让人觉得清爽。而阴冷的潮湿,那又需要艳阳高照,借助太阳的热力,才能驱散阴霾。于是中医又有清热利湿与温阳燥湿的两种治疗“内湿”(内环境潮湿)的方法,分别治疗“湿热证”(内环境的闷热潮湿)与“寒湿证”(内环境的阴冷潮湿)。你瞧,中医是不是很好懂?什么是天人合一?就是用自然、宇宙之理来探讨人生之理,这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为什么选择各种动植物、矿物作为药物?正是因为这些天然的物品,都是生长或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下,它具备调节、改变环境的能力。如芦荟能适应、抵抗炎热干燥的环境,所以它就具备凉、润的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治疗内环境的燥、热情况。菖蒲生长于潮湿的环境,所以它具备抗湿的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改善“内湿”等等。

    理解了中医治病的道理,再来看我们已经习惯的病的概念。什么是“病”?病,实质上是人体内环境改变之后,各器官协调运转障碍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征象。比如,内环境过寒,体内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都会低下(这个道理和冬季动植物活力都降低一样),从而表现出心悸心慌(心脏功能低下)、疲劳乏力(肌肉功能低下)、畏寒怕冷(产热不足)、饮食减退(胃功能低下)、小便无力或频数(膀胱功能低下)、眩晕(血液循环功能低下)等等症状,而这些表象,在西医那里分别可以诊断为多样疾病,如冠心病、胃炎、前列腺炎、脑供血不足等,然后分科别类予以治疗,结果常常是顾此失彼。换了中医,治法就很简单,既然这些都是“寒”所导致,那我给予一个“温热”的药方,把内环境的寒去除了,所有的不适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也正是中医这个治“人”的特点,决定了中医没有一个方子可以用来治“病”。中医所有的方剂,只为一个目标——把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到一个合适与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对一个真正的中医来讲,他所治疗的只是人体的内环境,所有病症的缓解和消除,都有赖于内环境的恢复,这才是所有疾病的真正根源和关键。一个宣称擅长治某某病的中医,肯定什么病都治不好。理既错,效怎会显?

然而,中医之理,淹没也久矣。见肿瘤、炎症即用清热解毒,见糖尿病、高血压即用滋阴降火,畏热药如虎狼,喜寒凉似珍宝,如此中医,诚可叹也。

    中医之理,暂且浅说至此。下面来谈子尤之病。

   子尤之病,于我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你的信任更赋予我一种深深的责任。半年的治疗下来了,红细胞升上去了,血红蛋白提高了,惟独但也是最重要的血小板始终没有明显的起色,这是为什么?我注意到,在治病的过程中,子尤有过发烧、有过腹泻、有过腿部突发的鲜红斑疹,但这些都在中医的治疗思路下很快解决了,这都显示着中医通过改变内环境来治疗疾病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正确性。既然方法没错,那为什么在血小板上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我认为关键在于它的成因。子尤血小板的问题,来源于化疗药物的损害,而化疗药物最主要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合成与复制,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繁殖。这种抑制和损害对人体的作用是长期的,而且其破坏力是巨大的。如果我们把子尤的身体看做是一片土壤,把各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看做是土壤上生长的各种植物,这个化疗药物的损害,就犹如是一场大火,把土地上的植被全部烧光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给这个土地进行灌溉和养护,慢慢的,又会有植物的新芽冒出来,有些会长的快些(如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些会长的慢些(如同血小板),只要它还有根在,总有一天它会重现生机和葱郁。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时间,再加那么点运气(化疗的“大火”之下,还有血小板可以重生的活“根”),一起努力,明天会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子尤的身体如是,中医的未来也如是。

 

冬祺!

 

唐云

20051215夜于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