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医师的通信
(2008-11-16 19:44:08)
标签:
中医杂谈 |
分类: 医事 |
唐云大夫,
现在的中国人没有受过关于中医的教育,从一生下来就接触西医。发烧了,验血,白血球升高,细菌感染,抗生素消炎。这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而中医呢?只是耳闻它的神奇。子尤小时候,咳嗽、喘,西医看不好,频繁发作,我也曾带他去看过号称“小儿周”、“小儿王”的中医师。那时,拿着他们开的药,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崇敬”。结果,有时灵,有时不灵。
不知怎么,虽然我不懂中医,但是对它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是文化认同?所以,在发现子尤肿瘤之后,我头脑里一直有这么一根弦儿,就是等西医的大动作——手术、化疗结束后,就要用中医了。其实,还早些。从去年6月子尤做完手术,我就开始给他吃中药。后来,专门选择在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作化疗,再后来住进西苑中医院血液科。你看,都是中医!化疗时,用了一些中药,说是减少负作用,结果并不确知。中医院的血液科其实主要是用西医西药,中药似乎可有可无。这给我的印象是连中医院都认为中药并不顶事儿,只是辅助而已。今年上半年,子尤曾经长期发烧,虽然临床上排除所有地方感染的可能,还是觉得一定有感染,变换抗生素用,用的我心疼死了。因为,他本来血小板就少,抗生素对造血功能都有损害,而那时好像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焉知哪一害更大。我虽对中药寄望较高,却似乎也作用不大。而最最困扰我的是,没有和中医师讨论问题的能力。就是那时,我读到《走近中医》。我用温热病篇中的事例,试着和儿子对号。随后,我就以我刚读到的一点儿术语,和医生讨论“辨证”问题。我想,哪怕我的问题和说法愚蠢而不在行,但它毕竟是一种质疑的声音,可能给医生一些深思或者给出合理解释的督促。从这儿,我才开始了解中医和对中医治病的思索。
不辩其真,亦不知其假。现在我已经知道,并非使用中药者便是中医,到处是开中药的西医。只有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才为中医。而中医理论提炼到最简单就是“整体平衡”,“辨证施治”。是说人是一个组织器官协调工作的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平衡破坏的结果。中医师靠望、闻、问、切来判断人体内在平衡状态,通过调动人体的能动性,恢复这种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道理。然而它需要中医师来掌握和贯彻,掌握和贯彻的正误好赖,分别出产良医和庸医。与标准化的西医不同,患者选中医师很难,而且风险很大。因为彼此信息不对称,再加上选择了一位,就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另一位,使得机会成本很高,收益却不确定。这些都是人们不大愿意和难以依赖中医的原因。它让我想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机制,“人治”和“法治”,要想中医有好的疗效,必得有吃透了中医精神并深得其奥妙可以运用自如的医师;西医的疗效则不一定取决于医师,而是较多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明、发现、试验、制造、运用新药、新设备。看到网上有不少关于中医的讨论,反对者的一个论点是“中医是伪科学”,我觉得,这种反法大概没有杀伤力。科学与否并不是它存废的根据。归根结底,中医的兴衰在于它的疗效。
但是,我依然有问题。还是源于中医在子尤身上的作用所引发的。你给他看病这半年,他的身体有明显进步,不那么虚弱了,精神好,肠胃好,体重增加,不再耳鸣,血色素上升到13克,任何临时出的岔子,像发烧、腹泻等等都可以及时消除,半年没有输血小板。我们感到和得到了保障,心里踏实多了。只可惜,血小板计数没有明显起色。这超出了你早先的估计。我一直寄希望于身体总体的好转启动血小板的回升,但是,禁不住想,道理何在?它怎么那么难调动?密码究竟在哪里?
我想到,那么简洁完美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太抽象,太哲学,太理想了,人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感知和领悟到身体的极致,致使整体平衡的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按理,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病症,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获知患者身体失衡之所在和程度,但是,我似乎觉得,子尤舌象和脉象所反应出来的信息与旁人之特异性不大,然其身体较之旁人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出血症。是什么信息被遗漏了?还是药方未能实现意图?抑或中药饮片跟不上?还是时间火候不到?从理论到辨证再到施治,会不会逐步有折扣?
人们说子尤的今天是个奇迹。而对于我们,他的血小板能够回升,才可能真正松口气。没关系,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为子尤,为中医。
子尤刚刚过来看我的信,说,这话怎么说的那么悲壮啊!一笑。
祝好!
柳红
2005年12月9日晚
柳红:
看完你的信,让人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有为中医,也有为子尤。
中医,是个多么熟悉的字眼,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重任,挽危急于顷刻,救含灵于病痛。张仲景、扁雀、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一个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以及他们至今都让人津津乐道的治病传奇,无时无刻都在彰显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中医的深入人心。
中医又是陌生的,尤其接受现代教育长大的青年一代,大多已经和中医有了隔阂。什么阴阳五行、风寒暑湿、把脉诊病……有关中医的一切,似乎都和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犹如是从故纸堆里钻出来的老学究,怎么看都觉得不合时宜。
更有业中医者,不明中医治病之理,却有中医专家之名。他们用的是中药,却开口高血压、糖尿病,闭口胃炎、肾炎。不问患者的寒热虚实,不讲疾病的表里气血,唯乐衷于抗菌消炎、降压降糖、消蛋白、抗肿瘤。疗程动辄上月,长者经年,而见效甚微。于是,中医也就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慢郎中”,成了空中楼阁,看着漂亮,听着神奇,却谁也不会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它。
然而,中医之理,淹没也久矣。见肿瘤、炎症即用清热解毒,见糖尿病、高血压即用滋阴降火,畏热药如虎狼,喜寒凉似珍宝,如此中医,诚可叹也。
冬祺!
唐云
2005年12月15日夜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