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性经营,最终玩死自己的节奏
(2016-01-06 13:57:57)
标签:
掠夺市场开发一时之利玩死自己 |
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掠夺性市场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犹如日本鬼子进村,只不过虽然做市场也像“抢光”一样,把目标受众压榨一遍,但是做的在表面上显得没有那么血腥。
进行掠夺性经营的企业,很多年前以卖保健品的居多,他们往往针对一个市场,先进行一通广告轰炸,报纸电视广播一起上,终端都给包装起来,几乎在很短的时间里,企业卖的保健品就在这座城市里火爆了,购买形成了群体效应,当目标受众群体甚至准群体差不多都掏钱消费了一两轮后,企业转换战场,进驻下一个城市继续。
当各个目标市场都扫过一遍了,要么企业从此主动或被动销声匿迹,要么做个新产品再来一遍,要么改换门头放弃旧业。二十多年前国内有好多家这样的公司,有些还声名显赫,现如今几乎都消失不见了。
房地产若干年来也曾大肆玩这种手段,尤以三四线城市为甚,套路跟保健品一样,把当地能开发的地甚至不能开发的都盖上了房子,搞得一座城市跟一个大工地似的。房子还在挖坑阶段,就已经在媒体上打广告开售,房地产火爆期间,很多项目几乎一夜间被抢购一空。不过近几年掠夺行开发恶果开始显现,很多城市高楼林立,却大都空置着,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所谓鬼城。
这两年忽然之间,朋友圈里到处是卖面膜的,各种膜各种的神奇功效以及各种一夜间的发财梦,颇有膜疯天下的赶脚。不过这还没多久呢,膜术就开始破了。据说那些顶层玩批发的赚了,底层这些囤货的小妹们基本没挣到什么钱,不过卖不掉的面膜也可以给自己用个若干年的了。
其实对于互联网这种载体而言,面膜只不过是其中被掠夺经营的一类产品而已,互联网太适合布局掠杀了,一旦启动起来就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挡都挡不住。
卖不掉的面膜让我想起了前些年火爆的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以及更早的普洱和现在的白茶。
普洱最疯狂的时候,据说恨不得连树皮都给扒下来做茶了,那么大量的普洱市场如何承受得了,不崩盘都怪了。前两三年这股趋势似乎又要卷土重来,结果还没推到峰顶,茶行业先自行退潮,把普洱撂在了半山腰。据说东莞的一些藏家扛不住了开始打折抛货,蒸了好几年好不容易要发起来的馒头,泄了气变成了半生不熟的面团。
铁观音癫疯时期更是全国茶商都在叫卖,十个垃圾信息两个是推销铁观音的。据说不仅全福建的茶商投入其中,甚至连一些传统绿茶产区都开始做铁观音,当年曾经看过一个新闻报道,好像浙江某地引进铁观音树种建了个几千亩的茶园,可谓是敢想敢干,结果如何猜也猜得到。记得QQ上曾有个GIF表情,一个黑白线描小人刚一吆喝卖铁观音,立刻一块砖头飞过来,打的小人肝脑涂地。还有一个GIF是一群人,边围踹地上的某人边说叫你卖铁观音。怨不得别人,自己把自己搞死的。
跟铁观音前后脚的还有金骏眉,与后期粗制滥造、农药化肥加催生剂的铁观音不同的是,市场上卖的金骏眉绝大多数就是名不副实滥竽充数,茅台酒瓶子里装的是兑了水的散白酒,反正也没几个人真正见过喝过。可怜那些喝茶的人,以为自己碗里的粉条汤就是鱼翅羹。
再往前还有大红袍,那几棵茶树和半壁江山的故事那几年应该被讲了无数遍,买茶和喝茶的听完传说,不由得感叹花几千几万买的这个茶实在太值了!
看现如今的白茶,三年药七年宝应该刚修炼到药的程度,想熬成宝但似乎有些内功不够,而且与前年那几个爆款茶比起来,实在是也没啥故事传说可讲。
要说茶传说故事、历史文化,同样也成为一些茶企茶商掠夺经营的目标,唐宋元明清只要沾点边就被翻出来,成为产品的卖点,管他是不是那回事。反正老祖宗留下来的也没版权,而且也不会穿越回来讨说法。
此外还有一些茶企茶商掠杀式“创新”,例如把大红袍、白毫银针压成饼,在乌龙茶、白茶里发金花,做红茶时往里加糖等等。
可是茶跟保健品和面膜不一样,没有谁买了保健品和面膜,屯起来过几年再吃用甚至等着升值,过了保质期只能扔了买新的。但茶叶有些像楼盘,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数量滥到极致,连想要喝茶的人都买不起、买不动时,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与楼市不同的是,土地有限,总有一天房子会盖到无处可盖,最后变成了稀缺资源;虽然茶树叶子一年四季都在长,但是一方面过度的采摘,一方面做的茶只想短平快的抛给下家,一方面还得搞得很有文化的样子,一方面又容不得批评的声音,这大概就是很现实的状况吧,百花齐放,总有些奇葩时不时的冒出来,市场上昙花一现。
这种一口吃个胖子的市场开发方式,其实就像给茶树打了化肥、催熟剂做出来的茶,涨的快死的也更快。不作死就不会死,虽然企业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就怕有幕后黑手为了一时暴利,妄图榨干所有茶液,最终不仅把自己玩死为止,甚至害了整个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