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娱乐着看
(2013-07-24 01:45:45)
标签:
娱乐选秀商业行为营销原理故事脚本演员表演杂谈 |
分类: 随便说说 |
文/黄大
头几年的事了,某天去一朋友家吃饭,当时电视上正播放的某娱乐节目中,一男生组合又唱又跳的折腾了好几番。朋友的媳妇看完评论说,看着挺热闹,可是感觉组合没特点、歌舞也不出色,各个年龄群都未必会喜欢,这组合能火吗?我当时有些惊讶,评论好犀利啊。后来才知道她是在电视台做节目编导的,那个组合也像她预言的那样,销声匿迹在了娱乐大潮中。
朋友媳妇内评论颇有些职业反应,就跟我在地铁和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会条件反射般去推导人家背后的策略;在网上看到一个热转的事件,立马分析这是不是一场商业炒作行为,很有冷眼旁观者的姿态;看完一档电视选秀,有时也会下意识的琢磨,他们是如何去运作的。从广告策略到营销活动,做的久了便会产生一种职业反应,颇有些训练有素的军人做派。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诸如这种歌舞选秀节目,但凡是商业行为,都跑不了其中的方法手段和规律。
就拿歌手来说,不管ta男女老幼,都可以认为是一件产品,唱片公司把这歌手推出去,就如同一场营销活动,要明确定位、目标受众、推广手段等,以前的渠道、价格、推广都还比较单一,如今网络时代及手机普及,各个环节变得复杂了很多,不过基本原理还都万变不离其宗,就看唱片公司能做到或想做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能持续红下来的大都是特点鲜明的歌手,新人虽然层出不穷,但是绝大部分因为产品平庸,刚露个面还没让人记住长啥样,就下架了。
国内以前的歌手大概都是科班专职吧,不像如今可以通过选秀签约。而且当年的选秀也就是歌唱大赛,也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娱乐化。主持人一本正经的报幕,歌手一本正经的唱歌,评委一本正经的打分,谁要是敢卖个萌搞个怪来个毒舌,立马会被电视机前的观众喷死,前途就此废掉,但是放现在,没准火了。
慢慢的时代变了,早期的所谓歌舞大赛产品越来越卖不动了,就像如今的春晚。于是当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全民选秀产品“超女”,理所当然的火爆全国。
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一直像湘菜一样,火辣原料添加的比较足,从歌手到主持人到评委各种的炒和爆料。但是其它卫视效仿时只学了其形,就像一盘菜不在食材和厨艺上下工夫,偏偏要剑走偏锋的玩盘子和端盘子的,受众开始还看着新鲜,等吃两口后发现难以下咽,你再怎么吆喝也不买账了。
这时候好声音来了,真真正正的从食材到厨师到厨艺到服务员都下足了功夫后端上来的,而且为了能做好这档节目,他们找来了著名的营销公司来出谋划策,甚至四位导师都不像以往评委只是外围参与,而有了相关利益的谋求,那节目能不好看收视率能不高吗?
无论超女快男还是好声音,为了把产品卖好,肯定是要在工艺和包装上大量投入,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想让节目好看,像电视剧情节一样的跌宕起伏,必须通过选秀的编剧们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脚本,然后一场场、一集集演下来,这样才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
所以节目里那些或动人心魄或催人泪下或捧腹大笑的桥段,选手们或搞笑或励志或凄惨或唯美的身世与故事,都是从节目一开始就在挖掘提炼渲染润色,最后在节目中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包括网上主动和被挖出来的猛料,其实也是脚本亦即策划书的一部分,节目组巴不得有好事者在网上兴风作浪,因为这都是编导们期待的看点。
譬如这次好声音有位高龄歌手,之前也曾出现在某选秀的舞台上,同样是以年届花甲依然摇滚不懈的形象,催人奋进追梦不止。如果网上有人扒出了这位老人家的完全不同的一面,甚至是极其毁三观的结果,你也不要惊讶意外,也许这就是节目组故意安排埋下的伏笔。
所以选秀节目其实就是部电视连续剧,包括其它征婚、交友、游戏的娱乐节目,那些选手嘉宾评委导师主持人都是演员,他们在按照剧本设定好的角色表演,故事的结局其实编导们都早就编排好了,只是不到最后一刻,不会给观众们揭开谜底。当然既然是商业行为,有各种的资方介入,那难免不产生背后交易,所以故事的结局,一方面是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钱的决定。就像《我是歌手》第一季,当观众们都一致看好林歌手时,偏偏结果是内哥俩拿下了歌王头衔。个中滋味,大家慢慢品味吧。
所以观看娱乐节目,从中吸取正能量、借鉴、励志,放松身心、调节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别太过于较真,抱着追电视剧的心态就好,既然是娱乐节目,那我们也娱乐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