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对吃的兴趣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常用心理引导】 |
经常遇见家长抱怨自家的宝宝精力旺盛,大人每天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在这一点上,我的建议是:家长一定要带着宝宝玩,而不能让宝宝带着家长玩。因为家长懂得规则和顺序,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建立规则。而宝宝不懂得规则,一旦淘气出格了,家长没有预见到(大家都是第一次,这种情况经常会遇到),面对指责,宝宝就会既不理解又非常委屈。
家长既要忙家务,还要带着宝宝玩,岂不是负担太重了?其实,让宝宝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宝宝会很高兴。比如,让宝宝和大人一起做饭,利用宝宝对食物最天然的本能来激发学习乐趣,是最简单易行的育儿方式。对宝宝来说,制作食物、学习技能(在宝宝眼里就是游戏)的过程远比只吃现成的有吸引力得多。在制作食物的时候,宝宝更喜欢参与进来,如果给他们机会,允许他们拿着食物搅拌棒搅拌几下,或者指导宝宝拿一种食物配料在旁边随时添加,或者干脆抱着宝宝站在锅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拿着铲子有模有样地翻炒几下,吃的时候宝宝就会因为是“我”做的,或者“我”参与的,而多吃一碗,挑食、厌食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其实,食物并不一定要非常丰富、非常有营养,但带着这样正能量的食物,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
宝宝通过参与制作食物能够学习到的东西很多,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阶段
需要家长向宝宝介绍食物的味道(五味)、性质(食性)、颜色(色)、触摸的感觉(触)、闻起来的味道(香)和吃完以后身体的感觉和想法(思考,各种情绪的表达、沟通)等。
第二阶段
家长可以准备几种不同的食材教宝宝分辨,同时通过帮助家长烹调来提高宝宝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帮助妈妈拿某一种指定食材来分辨食物的类别和性质;剥莲子或者用线穿莲子串可以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还可以引导宝宝学习并使用计量工具等。
第三阶段
大点儿的宝宝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最基础的就是今天吃什么,吃这种食物的好处,比如变白、变漂亮,不生病,鼻子不出血等日常生活常识;出外游玩时,可以讲解遇见的各种食物的渊源(自然知识),包括季节的变换、植物的生长、节日的传说等等。冬天吃橘子,Rayman吃了几瓣就知道不吃了,因为他知道“橘子吃多了上火、咳嗽”。
有位妈妈是这样描述的:我家闺女臭美!我告诉她吃了蔬菜会变白、变漂亮!每次我做了蔬菜
再大一点儿的宝宝,自己就会发问一些涉及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能根据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阅读过的书籍、看过的电影等相关联,寻找新的答案。这个阶段,宝宝基本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家长要做好跟宝宝斗智斗勇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
【实操案例】
JON:“妈妈,为什么人有肠子?”
妈妈:“没有肠子你吃进入的东西就不能转化为能量了。奥特曼没有能量就不能打败小怪兽,你要是没有能量会生病的。”
JON:“那肠子为什么会动呢(以前告诫他吃完饭不要跳,会肚子痛)?”
妈妈:“肠子动是因为要把食物残渣运出来,不动大便就会在你肚子里成堆运不出去,就要去医院在肚子上开刀拿出来了。”
JON:“为什么我有肠子呢?”
妈妈:“每个宝宝出生的时候,妈妈、爸爸都给宝宝准备了啊!”
JON沉默中……
过了一会儿,JON又问:“妈妈,喉咙里有什么?”
妈妈:“妈妈不是医生,不知道。”
JON:“那你怎么知道我有肠子呢?”
妈妈长长的沉默中……
第四阶段
一开始可以在制作面食的时候给宝宝一块儿软面团让他揉,同时鼓励宝宝用面团和其他食材设计并做出各种造型(麦穗、小猫、小猪等);进而可以在烘培的时候让宝宝自己动手,在制作饼干、蛋糕以及各种菜肴的时候,对色彩、味道、食性、气味以及造型上进行整体的协调和装饰。
第五阶段
家庭成员和宝宝、其他小朋友与家长一起烹调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生活技能,还是对协作关系、说话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社交、礼仪、逻辑思维、对事长远战略性谋划、社会规则的学习等技能的训练过程。
第六阶段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所有的宝宝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当宝宝一本正经地投入到自身扮演的角色,实际也是把生活中模仿家长做饭、请客、言谈、思维方式等生活场景复习和强化的过程。
Rayman妈妈提示:通过对吃的学习,让宝宝一点一滴地懂得尊敬、热爱、信赖父母,进而建立强烈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这可是日后宝宝把握人生的关键——热爱家庭的人才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内心强大并性格平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幸福的人!
利用食物激发宝宝兴趣的游戏,家长执行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
◎
◎
◎
◎
◎
◎
◎
◎
摘自:中国妇女出版社《怎么吃,宝宝才能聪明又健康》作者:邹春蕾(Rayman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