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访谈录
(2021-01-09 21:11:13)
标签:
历史 |
记者:渔父先生,您好!看了您的《吴起》,再一次更新了我们原先对吴起的一些认知,不过,我们觉得,仍然有不少问题,比较困惑,想跟您请教一下!
渔父:呵呵!不敢!不敢!“请教”不敢当,历史话题,人人都可以说,渔父说的,也不一定对;还有,渔父一听“请教”,就会联想到武林人士,手一拱,“请阁下赐教”,就容易紧张,呵呵!
记者:(笑)那好!那我们就用“探讨”、“交流”,怎么样?
渔父:(笑)这个可以有!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最后对吴起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优秀的军事家”、“了不起的政治家”,这跟流传的、有褒有贬的“主流”观点似乎不太一样,您怎么看呢?还有,您在文章里推翻了吴起“杀妻求将”的罪名,可是不管怎么说,“母死不归”,吴起毕竟还是占着一个,您难道不认为吴起是个很无情的人吗?他难道不是家庭的失败者吗?
渔父:来者不善哪!(众人笑)确实,吴起不是完美的,虽然他本身是一位追求完美主义者,吴起的身上,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也是所有追求完美主义者的通病,就是“强迫症”,强迫症者认定的事情、认准的事情,很难去改变,这一点,也成为吴起家庭生活的悲剧,从这点来说,可以认为吴起是家庭的失败者,渔父也承认,吴起不是一个听话的儿子,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他绝不是无情的人!吴起对士兵的爱,对国家、对事业的责任,绝对是真心的!
记者:可是司马迁却通过一位士兵的母亲,说吴起为士兵吸脓血,是为了让他们在战场上为他卖命,您怎么看呢?
渔父:一种行为,如果是善的,请不要去指责它的动机,好比有人做慈善,别人却去指责他(她)是做秀、是博名,那这个社会就没好人了,对不对?
记者:有道理!那,咱们接着往下继续“探讨”?
渔父:好的!我接招!(众笑)
记者:家庭的问题,我们已经交流过了,后来吴起到魏国,明明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一定非要跑去楚国,趟楚国的浑水呢?就是因为受到排挤吗?那么吴起算不算逃避者呢?
渔父:其实,吴起的出走,一半是环境问题,这个我们在文章里已经讲过了;另一半,也有吴起本人的性格问题。吴起,我们知道,他是很优秀的,骨子里也是很骄傲的,很倔,一般人他是看不上的,田文任相国,他就不服,甚至跑到人家里跟人家理论,公叔痤任相国,吴起彻底就明白了,他已经不再被信任,这个时候,选择留下,就得夹着尾巴做人,所有的流言蜚语、叱责问责,都得忍受,很显然,吴起做不到,所以,吴起只有走。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我们感觉,社会上那些大公司的能人、高管跳槽,好像多少有点吴起影子的味道?
渔父:是吗?这我倒没想过,不过,渔父觉得,时代再变,人性不会变,社会的基本规则不会变,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一旦环境改变了,要么,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要么,就被环境所淘汰,这其中,只有极少数人去选择改变环境。吴起,离开已经没有希望的旧环境,选择新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抱负,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说是“逃避者”。
记者:可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很多人说他失败了,先生对此又怎么看呢?
渔父:很多人认为李悝、吴起的变法是失败的,只有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理由是秦国后来统一六国了嘛,魏国、楚国都被秦国灭了,对不对?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以成败论英雄,用这种观点看历史,当然是很片面的。渔父只能说,跟商鞅变法比,吴起变法无论是范围、程度、还是影响,确实比不上商鞅变法,但是,没有吴起变法,可以说,就没有商鞅变法!前后之间,它有一个承继和发展的关系,不能肯定一个,就一定要否定另一个,不是这样的。
记者:辩证地看问题,是这样吗?
渔父:是的!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司马迁对吴起的评价是“刻暴少恩”,您觉得司马迁的这个评价怎么样呢?
渔父:首先,我对司马迁非常尊重,“太史公”,以血作墨,《史记》的地位,光照千秋,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尊重归尊重,学术归学术,这两者应当是并行不悖的。真理,只有置于不断的质疑、否定当中,才能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体到吴起,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对贵族政治说“No”的人,沉疴积弊,非用壮士断腕,不可治理,方向绝无问题,只是在具体方法上确有不妥,用“刻暴少恩”这个道德标签,来评价吴起,是有失公允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站在司马迁的角度,渔父以为,司马迁是儒家的忠实拥趸,他本人又深受酷刑之害,对于像吴起、商鞅这些法家人物,无论从价值观上,还是个人感情上,不可能不对其产生一些影响。渔父相信,在几千年前秉烛写作的那些个晚上,司马迁的内心应当是很矛盾的,下笔是很艰难的,这从他故事的取材上,能够感觉得到。
最后,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渔父也想借此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应当看他对历史的总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才是主旨。至于这个人的性格缺陷、道德瑕疵等等“私德”吧,并不应当成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渔父在前面讲管仲的时候,就曾经讲过孔子师徒之间的争论,孔子的见识,明显高出子贡和子路一大截。往往,人们都希望那些名人能够完美无瑕,不能容忍他们身上的瑕疵,这是不对的。
记者:真没想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研究,非常感谢渔父先生,让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有机会,再向您请教!不,探讨,我们记住了!
渔父:历史确实很有意思,它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历史也是常说常新的,也感谢你们,给了我表达的机会,所谈的,都是自己很肤浅的一点感受,错误难免,但我相信:观点只有碰撞,才能撞出火花!期待下次的交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