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吴起镇里说吴起(下)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就在吴起声威日隆的时候,吴起突然再次选择了离开,抛开在魏国的一切,去了楚国,让世人非常惊讶。
吴起的这一次离去,跟上一次离开鲁国完全不一样。
上一次,吴起离开鲁国,还只是一位刚踏入社会、四处求职的年青人;而这次,吴起已经五十左右,担任魏国西河守约二十年,战功赫赫,早已功成名就,不出意外,在魏国就任相国,推动魏国霸业再上新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可惜,历史的变化,总是让人意想不到!
吴起的出走,不单使吴起本人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也使得此后战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研究吴起出走背后的原因,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背后的原因
关于吴起的出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本来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吴起遭到猜忌,被魏国高层排挤,本来挺悲剧的,临了,司马迁却硬是给吴起的出走编排了一出戏,说魏相公叔痤跟他的公主夫人演了一出双簧,吴起中招,于是拒绝了魏武候下嫁公主的好意,引起魏武候的疑心,吴起因为这个离开了魏国。
这出戏,渔父姑且叫它“悍妇计”,当故事一笑也就罢了,当历史,就有问题了。(渔父:在司马迁的同一篇文章里,吴起在前边是“杀妻”也要“求将”,后边则是给公主也不要,宁可抛弃荣华富贵,人格差异也忒大了吧?)
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魏国的环境变了!这里的环境,主要指人事环境。
先说制度问题。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新兴国家,率先变法,吸引了包括吴起在内的当时很多的人才,社会充满活力,加上魏文候礼贤下士,魏国“重士”之风盛行,所以魏国能够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成为第一强国,不是偶然的。
但是魏国的这种用人模式,并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用人风格,魏文候之后,魏国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慢慢又回归到宗亲贵族政治的老路,吴起,包括后来的商鞅、范睢,一批人才的出走,都说明了这一点。
公元前396年,魏国开国之君魏文候去世,魏文候的儿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候”。
魏武候这个人,带过兵、打过仗,能力并不差,但是,他最大的问题,是比较自矜,自负,这点跟他父亲很不一样,就是在名士、人才面前,放不下身段,缺少一种谦卑的姿态,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曾经跟他的老师田子方就 “富贵者骄人”还是“贫贱者骄人”问题,发生过不愉快。[1]
那么当自矜的魏武候,碰上刚直的吴起,很遗憾,两个人粘不到一起去!
裂痕,源自一次视察。
一次不愉快的视察
魏武候即位不久,到吴起的西河视察。
船到中游,大概魏武候的兴致来了,随口夸了一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近臣王钟(王错)等人也随声附和,此时的吴起,如果换作别人,一定会谦虚两下,比如说:“此皆君上之功也!”君臣哈哈一笑,也许也不失为一件美事。[2]
问题是,那是别人,不是吴起!
吴起当着众人面,就用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对魏武候的观点予以驳斥,还引经据典说了一大段,《史记》和《战国策》都说魏武候听过后曰“善”,但是渔父相信,以魏武候的性格,刚上台被吴起这么一顿教训,估计杀吴起的心都有!
流言是怎样产生的
之后,魏国换了两任相国,吴起都没戏,第一位是田文(《吕氏春秋》里为“商文”),能力虽不强,估计年长德高,马马虎虎还能说过去,第二位公叔痤就无论如何说不通了。
论能力、资历、威望,公叔痤跟吴起当然没得比,吴起是什么?吴起是百战名将,你公叔痤是什么?不过是“附马”,对不对?这样的议论,渔父相信一定不少。
公叔痤这个人,不能说坏人,但确实,在关乎权力问题上,这个人的私心就比较重,但是外表还不容易看出来,处事比较圆滑,隐藏得比较深,吴起的出走,包括后来商鞅的出走,都跟他有莫大的关系,估计司马迁对这个人印象也不佳,不然也不会给他编排出一个什么“悍妇计”来。
有吴起这么一位重量级的对手在,相信公叔痤的压力山大。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攻击对手的最佳武器,莫过于流言。有关吴起的种种流言,比如不择手段,追求功名,等等,可能就在这时候大行其道。
当然,以公叔痤的身份和为人,是不太可能亲自出马的,也不需要,因为自有人去运作,这里面,包不包括魏武候的近臣王钟或者王错,已经并不重要。
还有,流言有没有人信,多少人信,其实也不太重要,流言的制造者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人相信(当然有人信更好),只要能让你名声受损,让你滚蛋,目的就达到了。
以上,纯属渔父的一种揣测,不一定为真,声明一下。
英雄堕泪
这时候的吴起,内心一定是极度痛苦的。
几十年辛辛苦苦,到头来,却换来不被信任、猜忌、污蔑,以吴起的性格,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吕氏春秋》载:“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岸门,又称“雁门”,今山西河津,吴起的车停在这个地方,望向西河一带,那里是他带兵几十年亲手打下来、建起来的地方,如今,就要离它们而去,不禁潸然泪下:“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就这样黯然地离开了魏国,叹!
吴起离开魏国后,在秦、魏以后的争夺中,河西之地尽归于秦,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
入楚
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入楚。
当时的楚国,是楚悼王熊疑在位,这时候的楚国,可以说是危机重重。
楚国自公元前506年被吴国重创后,经楚昭王慢慢恢复,至楚惠王又重新发展起来,四处征伐,拓展了不少土地。但是,楚惠王之后,中原魏、韩、赵“三晋”形成联盟,楚国在与三晋的争夺中,败多胜少,就在吴起刚刚入楚之前,楚国又遭大败,连丢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两处要地,最后还是“厚赂于秦”,靠着秦国的帮助,才算勉强解除了威胁。[3]
这是国际。
国内,贵族集团矛盾重重,当年,连楚悼王自己的父亲楚声王,都死得不明不白,对外说是死于“盗”,实则,很大可能是死于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楚国这时当真是内忧外患,楚悼王急于想改变这一切,也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都成效不大,吴起的到来,对于楚悼王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但,这种惊喜,是对楚悼王来说的,对于楚国贵族,则非但不是什么惊喜,反而恐怕是要命的煞星!楚国贵族的好日子到头了。
吴起入楚之后,马上被楚悼王重用,先是任宛地(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提为令尹,成为楚国楚王之下的最高军政长官。[4]
对于楚国的问题,吴起看得非常清楚,脉把得非常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欺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韩非子·和氏》)官太多了,封君太多了,上,不能集中权力,下,老百姓不堪重负,怎么办?
经历过魏国李悝变法,同时又在异国长年打拚的“客卿”吴起,用教材的话说,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对于不劳而获的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现在,楚国的最高权力,就在吴起的手上,吴起丝毫也没有犹豫,挥刀就狠狠砍向了贵族集团:
第一刀,砍向宗室、贵戚,限制封君,“三世而收爵禄”,这一刀,等于将贵族的世袭通道给割掉了!
第二刀,砍向政府机构,“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削减官俸,节省财政支出,这一刀,砍掉了冗官冗费。(渔父:吴起变法,恐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吧?)
第三刀,砍向所有闲散贵族人员,“往实广虚之地”,要求大家响应楚王号召,去到南方广阔的空间,干什么?开荒!这就等于流放了。
吴起的变法,收效快,成效大,的的确确使得楚国面貌为之一新,短短几年下来,政治、军事呈现勃勃上升势头,《史记·孙吴列传》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国开始强大了!
但是!
我们说,吴起的变法,并不是没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从改革的目的性上看,过于功利,看重短期强军目的,吴起的变法,更多是“要在强军”,为短期的军事胜利所陶醉。
从内容上看,吴起的变法,是有重大缺陷的,缺少经济方面的改革,使得国家的发展缺少持续的财力支撑。
从支持面上看,因为没有经济改革,楚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吴起的变法,除了楚王,除了军方,几无支持面,任何改革,如果没有“基本盘”,都是很危险的。
从节奏、力度和方法上看,力度太大,用药太猛,没有把握轻重缓急,对于改革对象,没有实施分化策略,有打有拉,而是“一刀切”,打击贵族没有错,但是,你不能不给人家合适的出路,比如,这边砍掉世袭通道,那边建立功爵制度,有破有立,好歹让人家看到希望,对不对?
所以,吴起变法的结果,将整个贵族集团推向了对立面,激化了与整个贵族集团的矛盾,危险,就在这种矛盾的不断积压之下,越来越大,悲剧,已不可避免!
灵堂刺杀案
公元前381年,吴起率领楚军攻魏,大败魏军,楚军势不可挡,一直打到黄河,重振了当年楚庄王的雄风![5]
就在吴起节节胜利的时候,国内传来消息:楚王薨了!
楚悼王怎么死的,已无可考,但是从他的“谥号”来看,估计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楚悼王一死,作为令尹的吴起必须马上回国吊丧,主持国事,就这样,当吴起回到楚国,进入楚王的灵堂之后,一场混乱发生了,《史记》的记载是“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被乱箭射死,一代英雄,就此陨灭!
吴起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办理了楚悼王丧事之后,太子熊臧即位,是为“楚肃王”,楚肃王上台,以“射吴起而并中王尸”为罪名,将参与刺杀吴起的人,连同族人,全部诛杀,牵连者达七十多家!
行笔到此,渔父不禁就在想:楚王丧事,那么多贵族集结,而且带着武器进入灵堂,要说太子事先毫无察觉,根本是不可能的!察觉而又没有采取措施,任由事态恶化,这就不能不让人联想了。
经过灵堂刺杀案,吴起被杀,七十多家贵族陪葬,这么多的鲜血,终于将前边的道路扫清了!渔父想想,都觉得恐怖!
楚肃王的权力是巩固了,可是,失去了吴起的楚国,变法半道而废,跟魏国一样,强于一时,而终不免衰落,憾!
永远的吴起
吴起的人生,既辉煌而又悲壮。
几千年来,赞扬他的人很多,批评他的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了解吴起的人,又有多少呢?
“这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是爱兵如子的好将军,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是历史上挥刀砍向权贵集团的第一人,是真正的勇士!”——这是渔父献给吴起的评论词。
吴起走了,走得轰轰烈烈,不久,从吴起的来处,又走出一位年青人,接过吴起的变法大旗,开始了新一轮更为猛烈的变法,这个人,叫——商鞅!
那么,商鞅,又是什么样的人?商鞅变法,又将带给世人怎样的震憾?
咱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