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商鞅的功与罪(上)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世界潮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几句话,非常有名,经常被领导人在重要讲话中引用。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一般,人们认为这是中山先生1916年农历八月十八海宁观潮之后,抒写的题词,其实不是,海宁观潮后,孙中山回到上海,寄给海宁的题词是“猛进如潮”四个大字,“猛进如潮”,如今已成为海宁精神。但是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几句话是孙中山海宁观潮后写的题词,我们也不必太较真,姑且从之。
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很漫长,不过这其中,真正顺应历史潮流、实现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只有两次。
这最近的一次,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社会,“天翻地覆慨而慷”,所以孙先生的感叹,确实是有感而发。
历史,并非没有给过清王朝机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改革,也曾轰轰烈烈、拚死拚活爱过一场又一场,奈何保守势力拒绝任何进步,最终,改革失败,只能走向革命。
这一轮转型的代价,我们都知道,非常惨重,体制内彻底失去革新的动力,外被列强重创,内里千创百孔,到处是革命的烽火,那是真正的民不聊生!
有时候想想,中华民族曾经那么地富有创造力、想象力,那么地意气风发,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腐朽、没落?什么原因呢?
当然,我们的主题,并不是讲这一轮变革,这段历史,很沉重,以后有机会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再去探讨。
我们的主题,是远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
变法风云
那是“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经济上,铁农具推广,生产力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生产单位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上,宗法血缘基础上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贵族治理模式开始动摇,贵族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固化开始松动,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军事上,战争理念完全更新,战争完全以歼灭敌人、夺占土地为目的,规模不断升级,战争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各个诸侯国都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危机。
思想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诉求的知识分子涌现,即所谓“诸子百家”,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与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传统势力之间,展开激烈论战。
时代的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奔涌而出,既孕育新的希望,又充满危险和挑战!
变法,首先从魏国开始。
魏国,脱胎于晋国,是战国初期的新兴诸侯国,魏文候主政时期,魏国在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均领先于其他各国,在魏文候的支持下,李悝主持变法,李悝变法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前者是促进生产,后者是宏观调控,稳定粮价,这些措施其实不能算新鲜,当年齐国的管仲就曾搞过,当然,李悝是“升级版”。
此外,李悝还有两项创举,一是《法经》,用法令制度的形式,对社会进行治理,与前人相比,内容更加得全面、具体。二是实行“武卒”制度,魏武卒,训练、打仗,当然是吴起的功劳,但是,这背后的制度、财政支撑,却是李悝!
李悝之后,吴起出走,魏国趋于保守,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逐步走向下坡路。
魏国之后,紧随其后的,是楚国。
跟魏国相比,魏国没什么历史包袱,改革的阻力不大。而楚国则大为不同,楚国的贵族集团盘根错节,“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是当时楚国的真实境况,那么吴起到了楚国以后,大刀阔斧,打击权贵、加强军事,楚国实力迅速提升,变法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吴起太急了!一场玉石俱焚之后,楚国的变法没能继续下去。
时代,在呼唤一位真正的变法者!
法家人物
继吴起之后,卫国又走出一位年青的法家人物。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
当然,这个时候的商鞅,还不能叫“商鞅”,“商鞅”,是之后带封号的尊称,全称应为“商君鞅”,类似于今天的“××市市长鞅”,这么个意思。这时候的商鞅,叫“公孙鞅”,他是卫国公室后裔,所以人们又称其“卫鞅”。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叫他“商鞅”。
商鞅,生于大约公元前395年,比吴起晚半个世纪的样子,商鞅的少年,《史记》只有六个字:“少好刑名之学”,就这一句话,而其实里面包括了很多的信息。
我们知道,大周朝,以礼治国,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贵族普遍重视礼制教育,“刑”、“法”一套,是用来治老百姓的,很少有人重视,而商鞅恰恰对这个感兴趣。
卫国国小力弱,根本就没有任何发展前途,有些“另类”的商鞅,就到了魏国,投身到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
商鞅一生,有两个“贵人”,秦孝公我们都知道,君臣遇合,推动变法大业;但是在此之前,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公叔痤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
公叔痤,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在《吴起》里专门讲过;这个人在历史上名气不大,能力马马虎虎也不算强,甚至被秦国俘虏过;但是这个人最大的长处,在于有识人之能,且精通权谋、世故。
公叔痤的长处,恰恰就是天才吴起的短处。渔父相信,在跟公叔痤的日子里,这些耳濡目染,对年青的商鞅应当是有很大触动的。(渔父:人在成长的阶段,遇到什么样的人生导师,对这个人一生价值观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商鞅的才能,不在吴起之下,素有识人之能的公叔痤,心里应当非常清楚,但是在他向魏王推荐未果的情况下,居然建议魏王杀了他,这是为什么?
商鞅也因此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商鞅,又将如何抉择呢?
让人惊悚的临终建言
商鞅虽有大才,却并未得到公叔痤的推荐,《史记》又只用了六个字:“知其贤,未及进”,就这么简约,就这么意味深长!
一直到公叔痤临终之前,魏惠王来探视,公叔痤才向魏王正式推荐商鞅,希望魏王“举国而听之”,一个名不经传的年青人,突然叫魏王听他的,怎么可能?公叔痤发现魏惠王可能不会听他的,于是屏退众人,又说了这么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走了以后,还是这位公叔痤,又让人召商鞅进来,说我已经推荐了你,奈何魏王不同意,然后我说王既然不用你,就建议王杀了你,免除后患,我这是先公而后私,你不要怨我,你赶快走,不然来不及了!(渔父:好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所有的人情,都让他一个人给占全了!不得不服啊!)
换作一般人,恐怕早就惊慌失措,逃之夭夭了,可是商鞅没有!
商鞅马上就作出了判断,淡然一笑,说:“王既然没有听取你的意见用我,又怎么会听你意见杀我呢?”
事实证明,商鞅的判断,非常精准,对于公叔痤的临终建言,魏惠王出来后,连连摇头,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
公叔痤糊涂了吗?显然没有,公叔痤之所以坚持用这种“阴招”、“损招”,背后还是因为当年吴起的教训太大了。
不过,在魏惠王的眼里,卫鞅?算个什么东西?
入秦
就在商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西边的秦国,却正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刚刚即位的秦孝公向天下发出“求贤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求贤令,秦孝公决心欲恢复秦穆公之伟业,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就这样,商鞅去了秦国。
后面的故事,其实我们都知道,商鞅到了秦国之后,遇见秦孝公,两个人都是如鱼得水,一拍即合,由此,中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给秦国、给中华历史,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作为变法成功者的商鞅,为什么结局,却落了个死后尸体被车裂、全族被杀的凄惨下场呢?
几千来年,有人赞扬他,又有很多人对他大加唾骂,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商鞅呢?
商鞅,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所有这一切,咱们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