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4章吴起镇里说吴起(中)

(2020-12-30 21:10:10)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我本卫国人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卫国人,生于大约公元前440年,比孙武晚100年的样子。(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吴起乃“卫左氏中人也”,“左氏”,大概在今天山东菏泽市定陶县西部。)

卫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期间,就是一挨打、受气的角色,中间甚至还几乎灭过国,用渔父这里的话说,叫“混得比较惨”,所以,历来关注的人不多。

但是,跟讲孔子一样,讲孔子,不可能不讲鲁国,鲁国的历史文化对孔子影响非常得大;那么卫国对吴起,包括后面的商鞅,同样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卫国,是老牌姬姓诸侯国,位置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山东西南一带,当年周公旦为了控制微子的宋国,在商故都“朝歌”(今淇县)封国,由文王第九子、武王的弟弟康叔为第一任国君,肩负监督关东诸侯、拱卫周室之责,在整个西周,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到了春秋以后,卫国就不行了,国力日衰,在齐桓公时代,遭北方戎狄入侵,几乎灭国,只剩五、六千人得以保存,很惨!后来卫都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才慢慢又有所恢复和发展。晋、楚强大以后,加上东边的齐国,卫国夹在中间,日子很不好过。

卫国虽不咋的,要死不活的样子,有一点却很神奇,就是它居然是周朝几百个诸侯国里活得最久的国家,一直到秦二世公元前209年,最后一个卫君被废,才算完全结束,倒是没人能想到!

还有,卫国乃是殷、周杂处,殷文化和周文化交融,文化比较兴盛,《诗经》160篇《国风》里,卫国篇目最多,也是第一!在这样的环境里,卫国出了不少人才,人称“卫地多君子”,除了吴起,孔子的得意门生端木赐即“子贡”,还有后来著名的商鞅、吕不韦等等,都是卫国人。

卫国的这种比较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使得卫国很自然既带有商人重“刑”、重商的传统,又有周人重农的思想,还有危机意识,等等。在这样的环境里,小小卫国能够贡献出像吴起、商鞅、吕不韦等一批影响历史的法家牛人,也就并不奇怪了。

三大罪状

有关吴起生平的记载,最全面、最权威、流传最广的,当然是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了,也正是在这篇文章里,记载了吴起早年的三大罪状:

一是“诛邻止谤”。说吴起早年“家累千金,游仕不成,遂破其家”,富二代,大把花钱求功名未成,遭到乡邻讥笑,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多人!

二是“母死不归”。说吴起在离开卫国之前,在他母亲面前咬破手臂立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之后去了鲁国,跟随曾参的儿子曾申学习,不久其母去世,吴起当真未回家奔丧,被曾申逐出师门。

三是“杀妻求将”。说吴起仕鲁,齐国攻鲁,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有疑虑,吴起知道后为表忠心二话不说杀了妻子,当上了将军,更有甚者说吴起提了妻子的人头,交的“投名状”!

第74章吴起镇里说吴起(中)


以上三大罪状,渔父先说出自己的结论:“诛邻止谤”、“杀妻求将”两条都是鬼扯,唯一可信的,只有“母死不归”!

原因:

说这话的人是谁?《史记》里说的是“鲁人或恶吴起曰”,鲁国一位恨恶吴起的人说的,说明什么?人言相传,并不靠谱,就连司马迁本人,也并不十分确信。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诛邻止谤”为真,则恰恰成为吴起“母死不归”一个绝好的理由——回去肯定就是死啊!对不对?道德的指责反而毫无道理。以此反推,说明“杀人”一事,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三,“杀妻求将”,要知道,周朝是“同姓不婚”的礼制,齐、鲁相邻,一个姜性,一个姬性,世代通婚,鲁国的王公贵族,娶齐国女子为妻,是最普通、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因为妻子是齐女而不能为将,这个理由放在鲁国,也太操蛋了吧?

即使退一万步说,这个理由成立,也许当时的鲁君就这么操蛋,但问题是吴起的智商就会这么低吗?一个没影的事儿,就先把人杀了再说?不怕人家鲁君跟你开个玩笑?不过是随便找个由头,就是不想用你?你要说这个人是市井之徒,我也许会信,吴起,人家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军事家、政治家好不好?

还有!面对一个杀妻求职的疯子,鲁君居然就敢用?莫非鲁国的君臣都疯了?

说的再多,都是推论,有没有证据呢?

有!

真相探究

吴起跟他妻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吴起又是为什么离开的卫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讲了完全不同的一个版本。

《韩非子》说的是,吴起在卫国,跟妻子为了生活上的一件小事儿,闹了不愉快,这件小事儿,其实都不叫事儿,为织一块布,两次都不符合吴起要求的标准,大概吴夫人不愿承认错误,就为这个,吴起的倔劲上来了,一气之下,休了妻子。

吴起休妻,态度非常决绝,妻兄、妻弟、岳父出面,都不行,而且说了一句非常绝的话:“起家无虚言。”根本不讲情面、不留余地!

问题是,吴起的妻弟,有宠于卫君,吴起这么一弄,在卫国就没法混了,只能离开卫国。

综上,经过比较、梳理,渔父认为的真相,大致是这样的:

吴起和妻子因为生活中的琐事发生口角,吴起无法容忍,一怒之下,休了妻子,态度决绝,因为这个断送了在卫国发展的前途,也为这个跟母亲、跟整个家庭都闹掰了,所以在临走之前,在母亲面前跪下,咬破手臂,赌气发誓,今生闯不出名堂,再不回国!到了鲁国以后,在鲁求学期间,母亲去世,吴起没有回去奔丧,为这事儿,惹怒重视儒家礼仪的老师曾申,被逐出师门。

这才应当是真实的吴起!

很显然,吴起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听话的孝顺儿子!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吴起的性格,可以看出,吴起的性格非常刚直、倔强,原则性极强,他认定的事情,无人可以更改,正是吴起的这种性格,造成了他感情世界的悲剧,等于是他亲手,将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

性格决定命运,然也!

好,事情本身我们已经进行了甄别,也有了结论,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不是一定就是这样,只能由大家自己去判断。

还有个问题,如果我们的结论成立,说明“鲁人或恶吴起曰”这个传言当中的“鲁人”,一定是别有用心,而且他的这个谎言,还是非常得高明,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三分真、七分假,让你真假莫辩,杀伤力极强!那么,这位背后神秘的“谣主”,会是谁呢?为什么要往吴起身上泼脏水呢?

上面的问题,咱们暂且先放一放,继续跟着吴起,边走边说。

初出茅庐

吴起在鲁国,就两件事儿,一是求学,二是入仕。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好几派,其中,鲁国的曾子(曾参),和魏国的子夏,在当时名望很大。

吴起跟的就是曾参的儿子曾申,前面说过,因为“母死不归”,吴起被逐,然后仕鲁。

吴起在鲁国,参与了抗齐之战,并且取得胜利。但是是否担任主将,这个不一定,《史记》里说:“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渔父对此表示怀疑。

一个是这时的吴起还很年青,不到三十;再一个吴起毕竟是“客”,无根无基,不可能一上来人家鲁君就将主将的位子交给你,对不对?还有,如果吴起真的在鲁国担任主将,大败齐国,这个事儿,在当时一定会被各国史官传遍,可是当下一站吴起入魏,魏国的魏文候对吴起却并不了解,说明什么?——说明吴起在鲁,并不出名!

鲁国以“礼”自居,政治沉闷保守,这对于初出茅庐、渴求功名的吴起来说,显然不是理想的发展之地。

那就走吧!

让人奇怪的一句话

吴起就这样到了魏国。

吴起到魏国的时候,魏、赵、韩还没有封候,晋国名义上还在,但也仅仅是名义上。

魏国在当时,国力正盛,当家掌门乃晋国最后一任正卿魏斯,即“魏文候”,魏国的开创者,手下人才济济,翟璜、李悝、乐羊、西门豹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吴起到了魏国,能够得到魏文候的重用,有一个人,非常关键。

这个人在《史记》里叫“李克”,即“李悝”,李悝这个人在历史上、在魏国都非常重要,战国变法第一人,对吴起影响很大。魏文候在用吴起之前,特地征求了李悝的意见,李悝的回答很奇怪,他是这么说的:“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第74章吴起镇里说吴起(中)

(李悝与《法经》)

李悝的这句话历来让很多人很迷惑,到底什么意思?肯定还是否定?

其实,只要了解了魏文候、李悝、吴起的背景及其关系,也就不难理解这其中的玄奥。

魏国当时有位大儒,叫“卜商”,尊称“子夏”,孔子的学生,前面说过。子夏本就是魏国人,在魏国讲学多年,影响很大,魏国多位政要皆出自其门,就连魏文候,据说也曾受教于子夏,以师礼相尊。而李悝,就是子夏的学生,两个人是这么一层关系,所以魏文候对李悝非常得信任。

吴起呢?吴起到了魏国以后,也跟随子夏学习,这样说起来,李悝算是吴起的同门师兄,师兄提携师弟,非常正常,本身吴起也确实很有才。

李悝了不了解吴起?当然了解!吴起是不是“贪而好色”?绝对不是!非但不是,对吴起的正确评价应当是“廉平”,廉洁、公正,吴起当上将军以后,跟士兵同甘共苦,有口皆碑,绝对装不出来的!

所以,李悝这么说,只能理解为:一是避嫌,先抑后扬;二是,他更了解魏文候,知道魏文候需要什么,以魏文候的雄才,他根本就不会在意一般人的小节小亏,他能够驾驭,他要的,是能打仗的将军!

所以当李悝抛出了“司马穰苴”,魏文候的眼睛就亮了,就这样,吴起正式登上了魏国的政治舞台。

那么,吴起能打仗吗?

兵家威名

吴起不是“能”打仗,而是“很能”打、而且打得都是硬仗!

天才,只要给他一点阳光,就会释放惊人的能量。

公元前409年,吴起率魏军跨过黄河,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县东南)并筑城,次年,再次率军攻秦,攻占郑县(今陕西省华州)、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并筑城,短短两年时间,吴起率领的魏军取得“击秦,拔五城”的惊人战绩!

几战打下来,魏国已全部占有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了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郡守。吴起任西河郡守约二十年,兢兢业业,将西河打造得固若金汤,成为魏国西部的强大堡垒。

在这几十年里,吴起驻守西河,成为秦人的恶梦,秦国做梦都想夺回西河,但是,奈何吴将军太过神勇,秦军根本就撼动不了半分!

吴起为什么这么厉害?

秘诀有四:

一是以法治军。吴起治军,极其严格,将他的性格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杜佑《通典·纂兵二》载:“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起曰:‘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不听号令,即使杀了敌人,一样要被斩,这就是吴起的军纪!

二是魔鬼训练。吴起的军队,有个专有名称叫“魏武卒”,待遇优厚,但是!入选魏武卒的条件极其苛刻,须穿三层皮甲,手持十二石弓弩,身背一把长戈、五十支箭,头上戴盔,腰上佩剑,带上三天干粮,还要在半天时间,疾行百里!(出处:《荀子·议兵》)那时候的“百里”,再怎么打折搁现在估计也得五十里吧?经过这种高强度训练出来的士兵,体能、战斗力得有多恐怖?

第74章吴起镇里说吴起(中)

(魏武卒还原图)

三是论功激励。在吴起的军中,训练当然很苦,但是关键,还是要看战功,战功不仅关系到物质待遇,还跟荣誉挂钩,上功坐前排,次功坐中排,无功,对不起,坐后面!餐具、菜品都分等级,而且,宴飨之后,还对立功士兵的父母妻儿进行表彰、奖励,同样分等级。(出处:《吴子·励士》)无功的,只能眼巴巴干瞪眼,心里那个滋味,死也比这个好受啊!

四是爱兵如子。《史记》载,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作为将军,吴起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为士兵吸脓血!有这样的将军,谁不为之舍命?所以吴起带的兵,凝聚力、战斗力极强,就像《亮剑》里李云龙的独立团一样,一上战场眼珠都红了,嗷嗷叫,管你是谁,逮着就跟你拚命!

这样的军队,谁不怕?

吴起的战绩,非常骄人,“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无一败绩!孙武,有《孙子兵法》,我们都知道;吴起,同样著有兵书——《吴子兵法》(渔父:有人说《吴子兵法》是后人所托,也许是,但,以吴起的儒学功底、几十年战场经历,要写一部兵书,渔父一点也不会怀疑!),而吴起更了不起的地方,则是靠战场实打实、硬碰硬打出来的!

兵家威名,实至名归!

 

好,吴起在魏国,可以说,成就辉煌,功劳大、能力强、威望高,这些在当时就都是公认的,可是问题来了——

就在吴起将星闪耀、名满天下的时候,吴起突然再次选择了离开,去了楚国!

这是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吴起在楚国,又会给世人怎样的惊叹呢?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期再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