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2020-12-09 12:37:46)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黑衣乞丐

黄沙漫天,一个黑影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这个人,蓬头垢面,皮肤黝黑,三十岁左右,一双鞋已经磨破,便撕下身上的黑布片拿来裹脚,时间一长,布片烂了,碎了,露出了脚后跟,这个人依然埋头迈步前行。

乍看之下,你一定以为他是个乞丐,而确实,这个人跟一个乞丐也差不多,不过,尽管神色疲惫、邋遢不堪,眼神,却透出一股坚毅,步履虽沉,却毫不停歇,一路南行。

那么,这个人是谁?他要去哪?干什么?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墨子行走图)

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我说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乞丐”,其实是位思想家、科学家,甚至武器专家、帮派领袖,相信很多人会惊掉下巴!

这个人,要去的地儿是楚国,干什么呢?阻止一场战争!

讲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应当已经能够猜到这个人是谁了,中学语文学过一篇课文《公输》,没错,这个人,就是墨子。

后面的故事,非常神奇,墨子凭一己之力,挫败了楚国攻宋的图谋,拯救了宋国。当然,这中间的过程很精彩,墨子的辩论、与公输盘即鲁班的沙盘对决、两个人的哑谜,等等,充满道义的力量和实力的较量。

墨子此去是有危险的,墨子自己也知道,但是这个世界,总有人不顾生死,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墨子已经作了牺牲的准备,好在最终一场战争,消于无形。

这个故事还有个小小的结尾,很有意思,说墨子功成归宋,遇到雨了,门吏居然不让进,墨子于是发一声感叹:“治于神者,不知其功!”

墨家精神

《公输》这篇文章,古文名篇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也并非没有疑问,顺带提一下。

“墨子止楚攻宋”这个事儿,既非出自《左传》,也非《史记》,而是出自墨家自己的文献《墨子》,一家之言,还有,文章里说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从山东临淄到湖北荆州,就算是襄阳,怎么着也得1千公里,1100公里什么概念?

但是存疑归存疑,从真实性来说,渔父还是偏向于相信的。

为什么?

因为墨家的教义、墨家“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很多真实案例!

墨家什么教义呢?

“兼爱”、“非攻”!翻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博爱”、“和平”!当然墨家还有很多其他主张,我们后面去说。

很多人把墨家等同于儒家、道家这些单纯的学术团体,而其实,墨家最大不同的一点,渔父认为,是它已经由学术团体,发展成为非常严密的社会组织,有点类似某种“党派”的性质!

墨家的人,称为“墨者”,领导人称“钜子”,这是一群有领袖、有学说、有纪律的组织,言必信、行必果,是他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为此甚至不惜用生命去践行!

在先秦文献《吕氏春秋》的《上德》里,同样记载了墨家拒敌守城的案例:墨家后任钜子孟胜,替楚国阳城君守城,阳城君因为涉吴起案,逃走了,楚国人派兵收城,按说这是人家楚国内部的事儿,但是孟胜说不行,既已承诺,就必须践行,命两位弟子将“钜子”之位传给在宋国的田襄子,率弟子一百八十人,全部战死,传命的两名使者在完成任务后,居然不接受田襄子的挽留,仍然义无反顾地回去赴死!

这就是墨家!这就是墨家的精神!

今天的人已经很难想像、也很难理解这种精神了,用今天的眼光看,甚至觉得有些恐怖、迂腐,但是你无法不对这种行为产生敬意、不对这种精神动容!

曾经辉煌

在战国时期,那种大国征伐、小国朝不保夕、苟延残喘的乱世年代,墨子和他的团队,显得特立独行,这些人,高举“兼爱”、“非攻”旗帜,心系天下,四处奔走,“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还有句话叫“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家的影响力因此曾经非常得大,韩非子曾说过:“世之显学,儒墨也。”在战国诸子百家辈出的时代,能够跟儒学分庭抗礼,可以想见,墨学当时是何等的昌盛!

而其实,墨学的贡献,还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有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科学理论,还有逻辑学,等等,其中的很多发现、很多思想,在那个时代都是非常超前的!应当说,墨家的科学精神、墨家的一些思想,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极其、以及十分难能可贵的!

非常遗憾的是,秦汉之后,墨学中绝,曾经的光华、荣耀,完全隐没无闻,直到清末,中国被西方的近代科技打疼了、打伤了、打残了,接触到西方的“赛先生”、“德先生”之后,国人才从故纸堆里,发现了原来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辉煌,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几千年过去,火种没能延传,奈何?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墨子,到底是什么人呢?

墨学,为什么会中绝呢?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墨子画像)

墨子其人

墨子,乃是孔子之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又一位思想大咖,但是其生平,后世所知并不多,姓名、生卒年、籍贯、身世这些基本信息,都非常得模糊。

原因是,司马迁的《史记》没有为墨子单独作传,仅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象是附注说明一样带了一笔:“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区区24字,有用的信息实在少之又少,给后世留下太多的疑问。(渔父: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司马迁时代,天下早已一统,汉武尊儒,墨学被黜,墨子谁谁,谁又会关心呢?)

就说“墨子”的“墨”,很多人认为姓“墨”,问题是查遍百家姓,也找不到一个“墨”姓;也有说墨子遭受过“墨刑”,所以称“墨”,比如钱穆先生,这个就比较雷人了,在那个时代,很难想像,一个刑徒,能够登堂入室,影响政治,这个(观点)确实没办法接受!

渔父觉得,墨子,他的身份出身于农民、手工业者,非常底层的一个人物,在那个年代,你不是贵族,是没有正经姓氏的,比如“烛氏”、“弦氏”、“索氏”等等,以行业称氏,很普遍;那么,墨子,干过木匠活,与墨打交道,加上其本人又很黑、穿黑衣,等等,以“墨”称氏也是很自然的。当然,这也只是渔父的一种猜测,无法证实,但是渔父觉得,这么解释可能更合理一些。

费了好大劲,姓的问题过了;再说名。墨子名翟(),也有说姓翟的,这个不去说了。

墨子的生卒年,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大概从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400年的样子。

籍贯,有说宋国人的,也有说鲁国人的,也有说宋国人、后来跑到鲁国去的,跟孔子一样,等等。具体为何,不论。

说了半天,都是大概,没办法,史料阙如;但是,有些信息,好歹还是可以确定的:

第一,墨子出身底层,来自农民、手工业者贫苦劳动阶层,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墨子干过木匠,而且技术高超,据说能够跟鲁班比肩。

第三,墨子曾师从孔门,学过儒学。

第四,由于自身所处社会阶层环境的因素,以及后来的学习、实践经历,墨子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比如,反对儒家的“仁爱”,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礼”、“乐”,主张“节用”、“节葬”,等等。

千年绝学谁解得

墨学,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然后自成一门的学说,存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传世53篇,为墨子及其门人弟子汇编,而非一人、一时所作,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很多人一说某书,就说是某某人所写,不能这么简单关联,当然,墨子作为开创者,贡献最大是毫无疑问的。

《墨子》内容涉猎极广,包括哲学、政治、科技、逻辑等多门学科知识,绝对是百科全书,再加上,又是先秦古文,更加艰涩难懂,一如天书,秦汉之后,墨学无人问津,也没人敢问津,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绝学”。(渔父:说实话,渔父也不敢涉足,更谈不上研究,一般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科学功底、逻辑学功底,还是免了,呵呵!)

但是,纵是绝学,也自有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英雄!

那么在墨学的研究史上,使墨学得以重获生命、重放光彩的人,有三位大家,他们是:孙诒让、梁启超、胡适。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孙诒让(1848-1908)

梁、胡二位自然不用介绍;孙诒让,知道的人估计不多,孙是晚清经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浙江瑞安人,其一生痛心时局,同情康、梁改良,主张变革,费数十年时间写成名作《墨子间诂》,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付梓,希望能以墨子精神,鼓舞国人,老先生的用心,可谓良苦!

孙的努力,使得沉寂千年的墨学终于复苏,但是,孙老先生的专长,在于文字校勘训诂,即“考据”,“义理”等方面则难有突破,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举国吁求变法图新,孙于是在1897年给梁启超寄赠一套《墨子间诂》,并附信《与梁卓如论墨子书》,“卓如”是梁启超的字,真切希望梁能够继续研究。

梁没有辜负孙的厚望,梁一生受墨家影响颇多,同样也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俊杰,他利用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近代西方的科学和逻辑学知识,来解构墨学,取得重大成就。

梁之后,第三位接过接力棒的人,是胡适。

梁、胡二位,解构墨学的方法论,都很类似,在利用西学方面,胡则更是游刃有余。只是在研究方向上,梁重要旨,为在弘扬国学文化、激发民族精神;胡则重考证,专注学术,以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在墨学的发扬光大上,应当说,梁、胡二位,互争互长,非常难得!

孙、梁、胡三位前赴后继,终让墨学精义,呈诸于世,从此,墨子的世界,不再孤寂!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少年梁启超)

 第71章墨子的世界(上)

(少年胡适)

那么,学术的研究,当然是无止境的,这并不是渔父聊史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

这么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会中绝呢?不值得反思吗?

墨学,对我们又有哪些影响和启示呢?

咱们下期再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