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70章昨日晋国(下)

(2020-11-11 22:36:14)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传奇世家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非常神奇的家族,无论是在政治斗争当中的刀光剑影,还是军事战争当中的攻城灭国,这个家族都曾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却每每在关键时刻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非常不可思议,这个家族,就是——赵氏!

赵与秦同宗,皆为嬴姓,出自商纣王时期的宠臣飞廉、恶来,这个渊源就很早了,不说了。

在晋国十一家世族当中,唯有赵氏出了四位正卿:赵盾、赵武、赵鞅、赵毋(无)恤,非常牛!也唯有赵氏的发展最为惊心动魄,几度遭遇灭族之祸,一次“赵氏孤儿”,两次“晋阳之战”,最后又都摇摇晃晃,死而复生。有点像当年的意大利足球队,小组赛磕磕绊绊,到最后突围而出,打进决赛!过山车,玩得就是心跳!

这样的家族,当然让人印象深刻,偏爱赵氏的人,不在少数,孔子、左丘明、司马迁,都是“赵粉”,司马迁写进《史记》的“赵氏孤儿”更是名传天下,再加上,赵家的人后来又出了一位赵匡胤,“赵钱孙李”,“赵”乃天下第一姓,想不让人尊敬都没法子啊,哈哈!

开个玩笑,回到正题。

那么,讲晋国的历史,晋国从繁荣到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同时,也是赵氏一步步崛起、从众卿当中突围而出、到最后“三家分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传奇历程。所以,了解赵氏,也就等于有了打开“晋国消亡”和“战国形成”这段历史的一把钥匙。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赵氏家族聊起。

君子赵衰

赵氏的发迹,始于赵衰。

“赵衰”的“衰”,读“崔”,不是网络损词“衰人”的“衰”,呵呵!

赵衰是晋文公重耳的重要谋臣,为重耳“五贤之首”,重耳流亡19年,赵衰始终相伴,不离不弃,为重耳回国即位出了很多力。而且,他跟晋文公的关系,非同一般,本身,他们之间就是那种亦师亦友、亦主亦从的关系,然后又是连襟(在翟国娶了一对赤狄族姐妹,赵衰娶姐叔隗生赵盾,重耳娶的是妹妹季隗生伯、叔刘),又是翁婿(重耳回国即位后将女儿赵姬嫁与赵衰为妻),实为晋文公第一股肱之臣。

以赵衰的贡献和地位,即使担任晋国正卿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但是赵衰最大的贡献,恰恰是让贤,而且是多次让贤,不但是正卿的位子让给别人,连副卿也不要,为文、襄两朝君臣团结、将佐和睦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衰是真正的古之君子,其贤良谦让之风,为赵氏一门赢得极佳的口碑,也为其子赵盾从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人赵盾

赵盾,为赵衰随重耳在翟国避难时,与戎女所生,在讲究礼法的时代,只能算作“庶子”,赵姬所生的赵同、赵括、赵婴才是“嫡子”,但是赵姬这个女子很贤惠,坚持立赵盾为嫡,由是,赵盾对他这位“小娘”很是感激。

赵盾执政,风格比其乃父,完全不同,对外继续推行晋国霸业,其间以大夫身份主持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大夫主盟的第一人;对内则专权擅杀,连晋灵公也被其手下诛杀。

赵盾对晋国政治最大的影响,是在“六卿”之外,设立“公族大夫”,人员则由卿族子弟担任。赵盾此举,实是用“公族大夫”这个旧瓶,装上卿族势力的新酒,当然得到所有卿族的拥护。当时的晋成公姬黑臀(渔父:名字很雷人,不过那个时代叫“黑臀”的可不止他一个。)虽不乐意,却不敢、也无力反对,因为连他自己的位子,都是赵盾给的。所以从此以后,晋国卿族势力不断膨胀,晋国覆亡的种子也是在这个时候给种下的。

“赵盾新政”,使得赵盾三位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全都借此当上了大夫,赵氏势力如日中天。

不过凡事不能太得意,赵氏的一家独大,当然会引起晋国公室以及其他卿族的嫉恨,所以在赵盾和赵盾的儿子赵朔死后,赵氏被灭族,史称“下宫之难”。

赵氏孤儿

下宫之难,赵氏一门,唯有赵朔的儿子赵武得以幸免。《史记·赵世家》将这个故事写得是催人泪下,荡气回肠,说程婴感于赵氏忠烈,冒死救孤,最终正义回归,这就是被后世传唱不衰的经典故事《赵氏孤儿》。

而实际情形,在《左传》里,却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版本。

赵氏灭族之祸,起因于赵姬,不过这回是另一个赵姬——赵庄姬。

赵庄姬在《史记》里被说成是晋成公的姐姐,其实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姐姐。

赵盾死,赵氏宗主之位没有传给赵朔,而是还给了赵括,赵同、赵括、赵婴成了赵氏大宗,赵朔死,赵朔的妻子赵庄姬跟赵婴有染,想想其实也挺正常的,赵庄姬新寡,赵婴名为小叔,年龄其实差不多,为这事儿,赵同、赵括执行家法,赶走了赵婴,在那个时代,应当也没错。但是这一来,赵庄姬在赵家就没法混了,既无地位,也无依靠,一气之下,向晋景公告发了赵同、赵括,理由,当然是谋反。

这个事儿,被晋景公、正卿栾书以及郤氏抓住机会,一举灭了赵氏,时间是公元前583年。所以,赵氏被灭,赵庄姬只是导火线,根本原因还是晋公室与卿族、以及卿族与卿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赵氏被灭,爵位被夺,田邑被没收,很惨,按道理说,赵氏的消亡应当是铁板钉钉了,但是没有!

在大夫韩厥的说情下,赵武被立为赵氏宗主,田邑又还给了赵氏,就这样,绕了一圈,赵武成为赵家新的继承人,赵氏又起死回生!

韩厥的说情,不过是顺水推舟,在这个事情的背后,如果没有晋景公的默许和支持,赵氏是不可能翻身的,整个事件过程中,赵武跟着他母亲“畜在公宫”,亲眼目睹了赵氏大宗被灭,血迹未干,接管了赵氏产业,这在晋国,不过是又一场“小宗”吃“大宗”的悲剧。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是这么残忍,但是,贵族的世界,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是无法理解的,也没办法接受,加上赵氏的后人,确实又很得民心,于是在晋国的民间,赵氏孤儿的故事就被不断演绎,赵婴,也就化身成了“程婴”,一场冒死救孤的故事,就此上演,传唱千年。

和平使者赵武

经历过家族大难的赵武,为人小心谨慎,低调谦和,颇有乃祖赵衰之风。

一直努力的赵武,后来成功出任晋国第15任正卿,赵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公元前546年成功促成了“弭兵之会”,晋、楚等十四个诸侯国会盟,签订了停战协定,使得中原争霸战争的局面基本结束。

赵武的事儿,我们在前面《停战协定》里有专门讲过,此处从略。

奠基人赵鞅

弭兵之会后,主要矛盾转向国内,六卿之间的争夺日趋激烈,就在这种形势下,赵氏又一位重要人物——赵鞅出场了。

赵鞅,是赵武的孙子,世称“赵简子”,赵鞅胆魄、谋略过人,具有战略眼光,是春秋晚期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能够当得起这“三家”的,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我们可以拿赵盾作个比较,赵盾很牛,很强势,当然毫无疑问,但是严格说来,赵盾不过是个政客,晋襄死,从他立谁为晋君的摇摆、最后造成秦、晋再度开战等等来看,赵盾距离一流的政治家还是有差距的。

赵鞅则不同,赵鞅风格同样够硬,但是其战略眼光更高、谋事更远、布局更深,因为他,赵氏才得以打下雄厚基础并在六卿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是赵国真正的奠基人。

赵鞅第一次出场,便非常惊艳,那是公元前517年,赵鞅奉晋君之命,在黄父(今山西沁水县)成功会盟诸侯,帮助周敬王平定了王子朝之乱。

赵鞅的耀眼表现,当然会遭到其他卿族势力的打压,这以后,赵鞅韬光养晦,积极储备实力,不拘一格招纳人才,当时最著名的“阴谋家”、被孔子深恶痛绝的鲁国“国贼”阳虎,跑到赵国在赵鞅手下居然干得风生水起,忠心耿耿辅佐赵氏(渔父:阳虎案例充分说明,领导的水平很重要啊!)。

在当时,六卿都开始在自己的领地里进行了废除“井田制”的改革,这比后世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要早很多,其中,尤以赵鞅改革的幅度最大,税负最轻。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的《吴问》载,当时的晋国六卿,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智氏一百八十步为一亩,韩、魏二百步为一亩,而赵氏则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因为赵氏亩制最大,税负按亩计算,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当然也就最大,这跟当年田氏在齐国的做法是一样的,所以,赵氏在晋国底层深得民心。

除了人才战略和经济改革,赵鞅最为关键、也最具远见的战略布局,则是兴建晋阳城。

铁打的晋阳城

在赵鞅和手下董安于、尹铎、阳虎、史黯等努力下,赵氏发展势头不错,但是,赵鞅心头总有阴影挥之不去。

其他卿族势力虎视眈眈,一旦发生变乱,赵氏无处可退、无险可守,当年“下宫之难”,就是血的教训。

加上公元前 500 年发生的一件事儿,促使赵鞅最终做出了决定。

那是赵鞅伐卫,卫国献五百家乞降,这五百家几千人属于赵鞅的“战利品”,但是却因无城安置,只好暂寄邯郸,由本族赵午代管。

“卫贡”的事儿,促使赵鞅下定决心,不惜血本,也要兴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本营。

经过慎重研究,赵鞅选中了北方晋中盆地,控山带水一块地,兴建晋阳城,建城的任务,交给了家臣董安于。

董安于,出于晋国著名史官董狐之后,为人忠心耿耿,董安于坚决贯彻了赵鞅的战略意图,将晋阳建成一座铁城。

据说,董安于用“版筑”法修筑外围城墙,异常坚固,城内,则以荻蒿楛楚作为宫墙壁骨,殿柱则包铜,所有这些,一旦开战,便能够立马大规模制造箭、戈等杀伤性武器!(渔父:人才啊!)

第一次晋阳之战

公元前497年春,晋阳建成,赵鞅遂命邯郸的赵午归还卫贡。

赵午原本答应,但是随后又一再拖延,激怒了赵鞅,赵鞅于是将赵午召到晋阳给杀了。

赵午被杀,邯郸的赵氏不干了,起兵讨伐赵鞅,就这样,赵午事件迅速升级。这个时候,晋国需要平乱,但是平乱的军队尚未出发,内部已先分化,素与赵鞅不和的范氏、中行氏,联合邯郸赵氏对赵鞅发起进攻,赵鞅不得不退守晋阳,晋国内战爆发,第一次晋阳之战正式打响。

赵午事件,等于引爆了晋国六大卿族之间积压已久的矛盾,打成一锅粥。事件中,智、韩、魏三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晋定公名义,讨伐叛乱。

此战,赵鞅凭借坚固的晋阳城,坚持到了最后,范氏和中行氏兵败被逐。在韩、魏的求情下,赵鞅重又回归卿位,至此,晋国“六卿”只剩下智、赵、魏、韩“四卿”。

但是事情并没结束,因为整个事件,寻根溯源,赵鞅才是那第一个点燃火柴的人,赵鞅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的晋国正卿荀跞以“始祸者死”为由,要挟赵氏,理由很正当,赵鞅没办法回避,最后,赵氏最大的功臣董安于以自杀顶罪,帮助赵氏险险过关,自是以后,赵鞅将董安于的灵位置于赵氏宗庙,世代祭祀。

第二次晋阳之战

范氏、中行氏势力被灭后,赵鞅出任晋国第20任正卿,到公元前475年结束,执政近20年,这20年,赵氏势力飞速发展,以后的赵国,也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

公元前475年,赵鞅死,立庶子赵毋(无)恤,是为赵襄子,赵襄子比之乃父,更能忍,也更毒,赵鞅杀赵午,确实有可杀的理由;但是赵襄子杀姐夫、夺代国的手段,却让人感到恐怖。

赵襄子虽然厉害,但是比之正卿智伯瑶,尚嫌稚嫩,智伯瑶也以此不断打压赵襄子。当时,智、赵、魏、韩四卿,又以智、赵实力最强,到了这个时候,谁都能够看得出来,晋国未来的天下,不是智氏,便会是赵氏。

当时的很多人也都是这么预测,不过,结果,却是谁都没想到。

没想到的原因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韩、魏的变量!

公元前455年,矛盾终于再度爆发,原因具体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史书上说的是智氏分别向三家索要万家之邑,韩、魏两家都给了,唯独赵氏不给,于是智氏联合韩、魏讨伐赵氏。

渔父认为,四卿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论什么原因,不过都是个由头,战争是注定的,无所谓正不正义。

就这样,第二次晋阳之战爆发,赵氏又一次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发现生了我们在上一期开篇所讲的事儿,前因后果,总算接上了!

最大赢家

晋阳之战打到最后,赵氏已经奄奄一息,真的是家底快拚光了,最后关头,张孟谈夜里去了韩、魏两家,说了这么一番话:“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战国策·赵策》)

“唇亡齿寒”的典故,就是出自晋国,人人皆知,现在的情形也差不多,赵氏如果亡了,不过是先走一步,接下来,一定会轮到韩、魏两家,这个道理一说,韩、魏当然明白。

可是这个时候如果反过来帮助赵氏,那就不一样了,赵氏已经被打残了,最强的智氏如果被灭,最大的赢家,不是韩、魏,又会是谁呢?

原本,智氏已经走到了胜利的前夜,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韩、魏的倒戈,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偶然!

昨日晋国

轰轰烈烈发生这么多事儿,而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晋君,却成了看客。

不是不想抗争,而实在是无能为力!

年少的晋灵公抗争过一回,结果换来董史五个字:“赵盾弑其君。”

晋悼公之后,晋室日衰,已无力驾驭六卿,范氏、中行氏被灭,他们的土地,名义上是晋室的,而实际却由四卿各自派出大夫管理,晋室无权过问,这个时候的晋君,已经形同傀儡。

到了晋阳之战,智氏被灭,智氏所属的土地,则被赵、魏、韩三家直接瓜分。晋出公实在忍无可忍,想向齐、鲁借兵,讨伐三卿,结果反被三卿驱逐,被迫逃亡,最后客死他乡,得了个悲剧谥号。

晋出公死后,三卿索性将晋室其他土地一并瓜分,堂堂“晋国”,至此已经名存实亡,主仆颠倒,晋君反过来要朝拜赵、魏、韩三卿!

在已成事实面前,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周威烈王不得不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赵、魏、韩三家正式立国。

晋国没了,三家立国了,从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三国新贵们的身上,至于“晋君”的去向、是死是活,没人关注,只在史书里的字里行间,才能觅得一丝踪迹:

27年后,公元前376年,最后一位晋君晋静公被赵、魏、韩废为庶人,迁往屯留(今山西长子县),《史记·晋世家》用了四个字:“晋绝不祀”。

又过了17年,公元前359年,韩国夺占屯留,将晋静公赶去端氏(今山西沁水县)。

10年后,公元前349年,赵国夺占端氏,将晋静公重又赶回韩国屯留,也就在这一年,韩国烦了,派人将晋静公拉出来直接一刀给杀了,被赶鸭子似的赶来赶去的晋静公,就这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切烟消云散,一声叹息之后,曾经所有的辉煌,皆成昨日,晋国,就这么掩于历史书卷!

一篇读罢头飞雪,

阅来多少兴衰、惹人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