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春秋第一霸(下)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策略,相信大家都非常得熟悉。
范睢的“远交近攻”,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就连这个“纵横捭阖”里的“纵横”,都是这么来的,可见影响之大。
如果打个比方,范睢,苏秦,张仪,曹操,就像武林高手,各持一门绝学,独霸武林,但是,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位,居然同时身兼四门神功于一体,那你说,这个人得多厉害?
呵呵,当然,这里只是打个比方,轻松一下,但是,实际的情形意思还真差不多,只不过从来没人这么说而已。
那么,这个人是谁?当然是我们正在说的主角——郑庄公了!
* 策略就是生命 *
前两期,无论是在平定内乱,还是在与周王的斗争中,郑庄公都最终取得了完胜。
但是,郑国的外部威胁,除了周王室,还有来自周边的卫、宋、陈、蔡等老牌诸侯国,因为郑国是“四战之地”嘛,所以,郑国一边需要应对来自周王的压力,与周王进行政治博奕,另一边,又需要应对来自卫、宋、陈、蔡集团的联合进攻,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因为郑庄公失宠,卫、宋、陈、蔡走向联合,形成反郑联盟,对郑国进行封堵和打压,最严重的一次,居然围攻郑国东门达五天,史称“东门之役”,最后“割麦而还”,郑国不是“取”过周王的粮食吗?哎,这回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东门之役”,给了郑庄公一个非常强烈的刺激,也让郑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怎么办呢?
面对危机,郑庄公集团并没有蛮干,说我要报复,一个打四个,没有,真要那样的话,那也就不是郑庄公了,哈哈!
危机面前,郑庄公采取了非常明智的策略,一个是对周王室,一边威吓,一边拉拢,让周王不敢马上跟郑国决裂,也让那位想上位的虢公不敢随意轻举妄动。
再一个,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天子本家、王室卿士的身份,继续打着“天子”的旗号,动用王师、甚至虢国的军队,“以王命讨不庭”,在诸侯面前,占尽政治上的优势。
第三,就是联合齐、鲁,分化、打击卫、宋、陈、蔡集团。这一策略同样非常地有效果,这里举两个例子。
鲁国,鲁国在当时是实力和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大国,但是刚开始的时候,鲁、宋是盟国,跟郑国当然就是敌对关系了。郑国这边是怎么做的呢?持续不断地递去橄榄枝和大礼,公元前715年,郑庄公甚至冒着得罪周桓王的风险,将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祊田”,半换半送,给了鲁国,后来又增加了玉璧等贵重礼物,不断的释放善意,结果呢,鲁国倒向郑国,公元前713年,齐、鲁、郑三国正式结盟。结盟之后的齐、鲁、郑形成横向上的一个强大实力集团,对抗纵向上的卫、宋、陈、蔡绰绰有余,这以后,三国联军连续讨伐宋国等国,战无不胜。
宋国,宋、郑之间,因为公子冯的问题(郑国支持公子冯),多次发生战争,但是这一局面到了公元前710年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公子冯得以回国即位,成为宋庄公,这样一来,宋国又成了郑国的铁杆盟友!
所以,当公元前707年周王跟郑国彻底摊牌的时候,郑庄公丝毫不惧周王,是绝对有理由的!
所以,决定一国命运的,政治永远第一,策略就是生命,这些话永不过时!
上面讲的是政治和策略,那么,在郑庄公传奇的一生里,战争,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量和比重,篇幅关系,这里只能简单点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我把它称之为郑庄公的“三大战役”。
* 三大战役 *
有种观点认为,说春秋只有阵法,没有兵法,兵法到了战国才有,这显然是错误的,在郑庄公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军事谋略思想。
北制之役
时间:公元前718年。
对手:南燕军队(卫国盟军)。
郑国伐卫,卫国调遣属国南燕军队反击郑国,为避免陷入卫、燕夹击,郑庄公决定先行攻击远道而来的燕军,采纳二儿子公子突的建议,以三军主力对阵南燕,另派太子忽、公子突率制地(虎牢关)之师,迂回到燕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大败燕军。
此战,郑国采取了迂回战术,以正合,以奇胜,深合兵法之道。
北戎之战
时间:公元前714年。
对手:北戎。
北戎侵郑,公子突向郑庄公献计:“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诱敌深入,设伏打伏击战,结果,戎兵小胜之下,轻敌冒进,遭到伏击,被郑军拦腰切成几断,大败。
此战,充分体现了“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的兵法精神。
繻葛之战
时间:公元前707年。
对手:周王联军。
此战,我们在上一期已经讲过,除了阵型上有高渫弥“鱼丽阵法”的改进以外,战术上,采纳公子突(天才!)的建议,采取两翼突击战术,攻击敌人比较薄弱的侧翼,然后实施包抄,结果大胜、还是大胜!
以上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高超军事理论和指挥艺术,最后全部被一个人吸收,谁呢?就是孙武,写进了《孙子兵法》!
当然,郑庄公给后人留下的智慧和财富,还有很多,篇幅关系,不能尽述,就此打住喽!
* 沧海一声笑 *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行文到此,郑庄公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回顾郑庄公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在春秋这个乱世的舞台上,傲视群雄,睥睨环宇,成为春秋初期最为耀眼的政治人物。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里来看,无疑都能算得上是一位极其厉害的政治家,天才的斗争大师!
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如此牛人,在历史上的名气居然并不大,还备受非难,连“五霸”都没能排进去,岂非咄咄怪事!
原因嘛,其实也不难理解。
什么道理呢?
谁让你箭射天子的呢?在重视儒家道统的中国,仅此一条,便足以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所以,郑庄公的一切,在《史记》之后,就基本上都给否定了,大加批判,郑庄公也就从一位英雄,成了反面人物。
比较出名的,有宋朝的吕祖谦,说“庄公之心,天下至险。”现代的冯其庸,说庄公:“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等等,就连平定内乱,也被说成是对弟弟的失之于教,是“处心积虑”、“欲擒故纵”,等等奇谈怪论,非常多,让人啼笑皆非。
这里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不明白的,用道德的观点看政治,儒家文人居多,也不必多说什么;还有一种是明白但是装糊涂的,属于维护意识形态的卫道士之流。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对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也就释然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因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时,滔滔两岸潮,走时,沧海一声笑,什么时候,又会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呢?
是不是“霸主”,是不是“英雄”,真的很重要吗?
正所谓——
我自乘风逍遥去,
何惧后人曾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