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春秋第一霸(中)2

标签:
历史 |
分类: 渔父聊史 |
*
传统观点认为,周、郑交恶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周、郑兵戎相见,是郑庄公不甘周王室的控制,这个与史实完全不吻合。
事实完全相反!
只说一件事儿,相信大家就会理解。
周平王晚年,不知道是平王自己忌惮日益强大、跋扈起来的郑庄公,还是王室旧族成员的吹风,或是周边诸侯们的鼓噪,总之周平王想起用王室旧族老虢家的人、虢公忌父,目的,当然是想平衡一下郑庄公在朝中的势力,同时,修好旧族,增加王室的支持。
但是,我们说,领导人事安排,最忌讳的就是泄密。这个事儿,刚刚酝酿就走漏了风声,被郑庄公知道了,郑庄公的反应是非常激烈,立马就找平王理论,周平王堂堂天子,在郑庄公质问面前,居然吓得不敢承认,就这样,郑庄公还是不依不饶,没办法,周平王为了取信郑庄公,只好提出互换人质!郑庄公还就坦然接受了,结果,周王子狐入郑,郑公子忽入周,史称“周郑交质”,天子跟诸侯交换人质,闻所未闻,天下人的眼镜无不碎了一地!
所以,当时周王室的处境,由此也可见一斑!
那么,年轻的周桓王继位后,当然不甘心继续受制于人,就想打破长期以来王室被郑国利用和控制的局面,那么,打压郑国就是势在必行,周、郑的关系也就到头了。
周、郑交恶,群狼环伺,对郑国当然大大的不利,其中的利害,郑庄公不会不知道,也作过努力,硬的、软的都使过,《左传》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郑国派军队抢粮,抢的是天子的粮食!不过这跟“周郑交质”比已经不算什么了;过了两年,就是前717年,郑庄公赴周,朝见周桓王,等于又是给桓王一个面子,希望化解一下矛盾。但是结果,桓王“弗礼”,没买庄公的账。
这以后,周、郑之间又发生了很多矛盾,裂痕越来越深,已经完全不可修复。
终于,到了兵戎相见的时候,一枝箭破空而出——
*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周天子身份,率周、虢、卫、陈、蔡五国联军,讨伐郑国。
天子联军大兵压境,放在西周,一般人早就乖乖就缚投降了,对不对?可是郑国这边丝毫也没有慌乱,原因我们说,从道义上讲,郑国毕竟三代国君辅佐王室,居功至伟,对不对?从情势上看,是你周天子以大欺小,郑国是救国、是自卫。所以,郑国这边士气高昂。
决战的地点,选在了郑都西面的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战场的东面,是双洎河,西面,是清潩河,周王联军居北,郑军居南,两军对峙。
周王这边,桓王率中军,虢公林父率卫、蔡两国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陈国为左军,一字排开。
郑国这边,以曼伯为右军,祭仲为左军,原繁、高渠弥拥护庄公为中军,从兵力上看,郑国当然处于劣势。
但是,郑国的阵形,有两点明显不同于周王联军。
一是横向不是一字排开,而是左、右两个侧翼在前,中军在后。
二是车兵与步兵不是纵向整齐排列,而是前后交叉。这有个名堂,叫“鱼丽阵法”,加强了步兵与战车的协同,能够有效提升战车的防护力,乃为郑国之首创!
决战打响后,郑军左右两翼突然快速突进,周王联军左右两翼的陈、卫、蔡一触即溃,马上败逃,周王中军部队很快陷入郑国三军合击,大败,就在混乱当中,一箭破空,周桓王的肩膀被射中了!
周军狼狈溃逃,郑军打得兴起,很多人建议乘胜追击,关键时刻,郑庄公还是非常地冷静,挥了挥手,说了一句话:“犯长且难矣,况敢凌天子乎?”犯长都难,何况是天子呢?目的已经达到,见好就收吧!
到了晚上,让人再次想不到的是,郑庄公居然派大夫祭仲“问王疾,及左右。”带些东西,到周王营帐搞点慰问,打过了,再拉拉关系,这,恐怕只有我们这位郑庄公才做得出来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