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7章吹尽狂沙(上)

(2019-12-18 22:34:22)
标签:

历史

分类: 渔父聊史

* 深层次的问题 *

尘沙滚滚,战车辚辚,一代霸主郑庄公,已经绝尘而去。

郑庄公的雄图霸业,我们在前面几期已经讲完了,最后还说到,无论后世如何评价,都无法掩盖其在历史上的夺人光芒。

第37章吹尽狂沙(上)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的话,郑庄公,无疑又有其不足的地方。

王室衰弱、诸侯相争、戎狄交侵、民无所依,整个社会惶乱而又无序——这是当时的中国,真实的社会情境和状态。那么,作为引领社会潮流的风云人物,郑庄公没有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价值,从而打出能够凝聚人心的旗帜,所以,更多的时候,他的纵横捭阖,他的箭射天子,只能让当时的社会,陷入更大的动荡和混乱。

当然,像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很少会有人去思考。

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谁呢?就是接下来几期、我们要重点推出的春秋时期又一位传奇人物——管仲!

* 失败的前半生?糟糕的人品? *

身为中国人,管仲,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业的一代伟人,对不对?这些是没有争议的。

但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很多人却对他的人品提出了疑问,说他前半生是“不成功的商人”,“战场上的逃兵”、“不称职的官员”、“没有气节的属下”,即贪财、怕死、无能,还不忠,等等,总之是个非常糟糕的人。

持这些观点的人,从古到今,在所多有,有代表性的,比如古代孔子的两大弟子子路和子贡,在现代,则甚至包括《百家讲坛》上的一些知名教授。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管仲的人品真的很不堪吗?我们来聊一聊。

第37章吹尽狂沙(上)

* 年青时代 *

管仲,名夷吾,字仲,出生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723年,生于安徽颖上县颖河西岸管谷村、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家境比较贫困。

管仲在年青的时候,曾经跟同乡的鲍叔牙一起,经过商、当过兵、做过官,到过很多地方,人生阅历非常丰富,管、鲍二人年龄、志趣相仿,又长期在一起摸爬滚打,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二人均将对方引为一生知己,史称“管鲍之交”。这个我们也都知道。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和鲍叔牙开始辅佐齐国的两位公子,即齐僖公的二儿子公子纠和三儿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鲍叔牙辅佐的是公子小白。那么,这一年,管仲多大呢?——26岁!

26岁,在我们这个时代,恐怕绝大多数人还都在四处打拚呢吧?而这时的管仲,就已经作为齐国公子幕僚的身份,进入齐国政治高层,说明什么?只能说明管仲绝对是非常优秀的人,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前半生失败”?不能够吧?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问题出在——

* 管仲自个儿 *

管仲的生平,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段因为家境贫困,四处打拚,前面已经说过,后来辅佐公子纠,到38岁的时候,命运出现重大转折,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的权力斗争当中(渔父:这个事儿,我们后面会专门说),失败被杀,管仲也差点被杀。

后面的事儿,我们都知道,没有鲍叔牙的举荐,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管仲,管仲的能力,鲍叔牙最清楚,“鲍叔知其贤”,两个人一起游历天下,经商、共事,探讨最多的,一定是管仲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他那些治国的奇思妙想,正是在这些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当中,让鲍叔牙认识到管仲的非凡价值。

所以,当公子纠集团失败的时候,鲍叔牙极力保荐管仲,自己甘愿委身事下,正是鲍叔牙的“让相”,才成就了后来的管仲,也成就了后来的齐桓公、成就了齐国。

那么,管仲成功之后,回顾自己跟鲍叔牙一路走来的友情,就非常感叹,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这样动情的话,《史记·管晏列传》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没想到,正是管仲的这段话,让后来的人,找到批判管仲的种种罪状:

——两个人经商,你“分财利多自与”,难道不是“贪”吗?

——两军对垒,你“三战三走”,不是“怕死”吗?

——为人臣属,你“三仕三见逐”,不是狂妄也是无能吧?

——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召忽殉节,你不但没死,反而委身投靠政敌,这不是“不忠”又是什么呢?

这些指责,看似有理有据,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深一层思考,前面三点,里面是不是也隐藏着也许另外也能解释得通的原因呢?比如说:管仲多分一点,有没有可能是管仲的贡献原本就要要大一些呢?“三战三走”,能不能说明管仲的预见性恰恰比别人强呢?“三仕三见逐”,会不会是管仲过于优秀而不被一般人接纳呢?等等。(渔父:关于“忠”的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讨论)

而且,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话是谁说的呢?——恰恰是管仲自个儿!对不对?

一个人能够公开否定自己,肯定别人,单单就这份心胸、这份气度,你能说这样的人,人品有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管仲真的人品低劣,用脑子想一想就会知道,鲍叔牙居然敢用性命、荣誉向齐桓公毫无保留地担保和举荐他?可能吗?鲍叔牙是什么人?鲍叔牙是个品质高洁的人,像鲍叔牙这样的人,居然能够跟品质低劣的人,成为一辈子的知己?可能吗?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

管仲的确家境贫寒,前半生也确实充满坎坷,但是,所有这一切,绝不表示他的前半生是失败的,更不能说明他的人品是糟糕的,情况完全相反!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渔父只能说,达到一定高度、一定境界的人,他们更愿意去肯定别人,在肯定别人的时候,并不在意对自己的否定或是贬损。

那么,将当事人的这种自我否定、自我贬损,却正儿八经当了真,上纲上线,那您说,该是谁的问题呢?

* 故事刚刚开始 *

有关管仲人品的争议,本期就聊到这里。相比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更关心的是管仲的治国智慧,对不对?

不过,这一课题还早,为什么?因为在管仲正式出任齐国相国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时的齐国,政局动荡,背后各种政治势力和政治集团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身处漩涡的管仲,也将面临重重考验。

那么,管仲究竟是如何渡过这些凶险的呢?

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